家庭是培育孩子的基地
近期發生的幾宗倫常慘案,相信成因複雜,卻反映出人性的幽暗面和缺陷、素質的下降,家庭問題及倫常關係均響起了嚴重警號。
家庭乃是培育孩子人格(即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、靈)的基地。然而,有些家長只求孩子光宗耀祖、出人頭地、名成利就,但卻忽視了整全教育的重要性-人格理想和心靈素質的栽培。其實,父母應不時反省跟子女的關係,檢視培育孩子的方針有否出現偏差。
根據心理學理論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常有兩種張力:
1)父母與子女親密的依附-父母給予子女關愛、照顧、安全感、撫慰;當孩子遇見困難時,父母就會為他們提供支援和給予力量。
2)自主界限成長-當孩子探索新領域時,父母一面放手讓他們有自主發展的自由,一面亦全力支持、鼓勵,並成為他們的後援。孩子能在關係健康的情況下成長,一家人都能以情相繫,父母不會視孩子為其附屬品,反之會幫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,讓他們能分辨出自己的情感和責任。父母愛的雕塑是建立子女健康人格素質的基要元素。
父母對子女亦需有堅韌的愛。要有一定的規範和標準,須培養他們的自我成長和心靈素質,給予他們適當的自由。另一方面,能為自己所選擇的承擔責任。可惜,今天父母對孩子的愛已經變了質-溺愛、驕縱、放任的惡果,只會助長子女滿足個人情感、慾望和原始的衝動,養成不良的習慣,變得自我中心,因而減低他們個人的能耐、約束力和情緒智商(EQ)的成熟。一旦遇上挫敗(如成績突然滑落、遇事不如意、得不到即時滿足等),往往就會變得煩躁不安而發脾氣。嚴重者會以傷害自己,甚至藉傷害他人來發洩憤怒,或懲罰對方。
人格理想
孩子人格理想的建立,始於品格的塑造。應由家庭開始,父母不妨檢視一下:婚姻關係、情緒狀況、為人處事、人生價值等,如何影響著子女的人格成長。反思對兒女的期望是否合理?有否關心他們的心靈所需,整全人格(身、心、靈、人際)的發展?若然孩子感到心靈空虛,缺乏人生方向、生活指導及健康人際,又不懂跟他人溝通相處的話,很容易自我孤立。也較易受到不良嗜好所吸引,如墮入網上虛擬世界的網羅,或沉迷網絡活動,嚴重者可導致精神問題,人性的扭曲。
人格理想,涵括了正面的自我形象、尊重生命、親民愛物、誠信正直、追求公義、平等待人、好憐憫、懷抱負、有道德的勇氣等,且有分辨善惡的能力作為心靈抉擇的指引。一個人的人格魅力,流露於他對人生的終極關懷,就如愛人如己、貢獻社會,不單關懷自己的需要,而是能推己及人。這種宏達的觀念跟後現代鼓吹的自我中心思想,恰恰是背道而馳。
反省檢視
父母的情緒、婚姻關係、人生觀、價值觀等,皆會直接影響子女身心靈的福祉。故此,父母不要犯以下大忌:只顧工作賺錢、無止境地為孩子提供物質享受、只催迫孩子增長知識和才幹,卻忽視了人格及心靈素質的栽培。建議父母跟孩子需一起作定期的省察和溝通,培育維繫幸福家庭的要素、每個家庭成員在家中的位置和本份、權責分配、加強彼此瞭解、促進家庭親子連繫、情感交流、化解衝突等。同時,可藉各方資源(如講座、活動、知識、輔導等)改善及增進家庭關係,從而建立健康美滿的家庭。家庭是社會、教會、國家的基本單元。健康的家庭可創造和諧的社區。但願家庭、社區、教會、學校、醫療、政府都能提升對於家庭健康的關注,並且護衛家庭倫理健康,彼此守望,互相建立,相信必可防止家庭倫常慘劇的重演。
古潔明(美國及安省婚姻家庭治療協會註冊治療師及督導)(泉源輔導中心總幹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