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劇中透出的倫理衝突
李小冰博士曾服務香港警隊,並在香港大學進修,研究「犯罪與高密度城市社會經濟變數的關係」。她坦言在執勤時遇過不同的罪犯-或因貪心而行竊、或因心裡懷恨而打鬥、或因報復、被迫害、宣洩而殺人;但提到之前在香港及加國發生的兒子涉嫌謀殺父母案時,她深覺悲劇中透出了不尋常的倫理衝突,教人憂慮不安。
誤用專長 作奸犯科
「我相信肇事者是有本事的年輕人,但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壓抑、長處不被認同、缺乏認知自己實力的機會......長大成人後,在同輩或環境等因素的刺激下,濫殺至親。」李小冰博士認為,學歷及知識越高的人,一旦感到自己被忽略或權力被剝奪的時候,挫折感就會越發擴大,而他的可能反應或會促使他,誤用個人專長去作奸犯科,藉此證實自己是對的、是可以掌管一切的,例如不少智慧型的罪犯,本身是高科技的IT人。另一方面,她觀察到這些人通常都有矛盾的性格,例如理性冷血者,卻需要世人的注視和被愛。
李小冰博士指出,今天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行為怪異之士越來越多,醫學上稱之為「人格分裂、精神失常」。根據報道,弒親案主角多屬家境良好、學歷不差的年輕人;犯事前跟常人無異,只是不知怎的突然被罪惡所勝,犯下彌天大罪。至於肇事者殺人後高調尋親的舉動不難理解,純粹是掩飾其罪行的橋段。
反叛孩子 反面教材
「華人家長大多望子女成龍成鳳。他們堅持的『成功方程式』不外乎是入名校、上青籐大學、找到理想的工作及伴侶......可惜,他們常犯一個通病:忽略了因材施教的精髓,只想子女按著父母的意願生活,但當實際與期望有差距時,孩子或會自找逃避的方法。」以現今年輕人沉迷上網、打機等活動為例,李小冰博士認為這些表現或多或少反映出他們缺乏安全感(包括不信賴父母、老師,沒有可交心的朋友......),所以惟有將全人藏匿在他們的「安全堡壘」內,結果弄至難以自拔,嚴重影響正常生活,甚至身心的健康。
藉著孩子 訓練父母
身為基督徒的李小冰覺得:「有時候,神容許這些事情發生,可能是藉此訓練孩子的父母或身邊的人。我見過一些願意先行改變自己的父母-當他們不再執著過往偏差的教導模式,反而努力為孩子祈禱、倚靠神的力量及聖經的真理去教養子女之後,除了親子關係得以改善外,連孩子的陋習也徹底除去。」為此,她建議父母需先傾聽孩子的心事、陪伴他們行人生路,共同面對問題,令他們不會感到孤單和懼怕,而不是一面倒地責罵他們只顧打機、不上學,同時,還要鼓勵他們建立個人興趣,當興趣轉移之後,他們自會對「舊愛」的感情轉淡。
「八歲的姨甥是個醒目又驕傲的孩子,最初他並不接受我這個從外地前來『進佔』他家庭的姨母。同居期間,我先放下身段,學習以基督的愛和祂所賜的智慧來跟他相處,例如陪他閱讀一些他喜愛的書,建立溝通分享的渠道;看見他犯錯,我立即給予糾正......逐漸地,他視我為值得信任和明白他的親人,同時,更尊重我並沒有被他牽著鼻子走。一年後我要回港了,臨別前他特地為我預備早餐,又送我一份親手製作的禮物,可見我已贏得這孩子的心。」李小冰博士坦承,從中她學到了寶貴的功課:
(1)要是孩子有問題,一定有跡可尋;
(2)幫助子女的方法多如牛毛,問題越早解決越好;
(3)父母當作孩子的好榜樣(情緒不穩的父母難以幫助孩子);
(4)孩子遇到困難時,父母要不離不棄,陪伴他們一起尋找出路;
(5)為孩子提供開心、穩定、安全的家庭環境。
以愛勝惡 回轉歸神
李小冰博士並不認同人們只從醫學、社會或其他角度,去尋找虐殺童黨或弒親案的答案,或透過邏輯及理性的思維去解釋現象,或為某類人貼上標籤等,因為對問題根本於事無補。
「神是愛,祂絕不願意見到人殺人的血腥暴行。可惜,現今的世界被魔鬼撒但掌權,人們離開神、走上歪路、犯罪作惡,只追求物質......最終成為撒但操縱人的工具,使神的愛不能進入人心,填補及滿足他們心靈的需要。在警隊服務時,試過被人用槍指著身體要害;在危急中,我用愛和同理心讓對方軟化,將怨恨放下,結果轉危為安。」她相信以愛勝惡的果效,誠如《聖經》所記: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」(羅馬書12:2)最後她重申:惟有回轉歸向神,才是問題的出路,她希望父母能經歷和體驗這個教育子女的要訣。
朱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