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人的手筆
不能否認,若站在北美這片新大陸去談論古典建築,真有點不知從何說起之慨嘆;以歐洲建築歷史為脈絡,該是最適當的解讀方法。今天仍遺留在北美各地的「古典」建築,無非都是源自西歐的殖民主義樣式,估計出自英國人手筆的殖民地建築佔絕大多數。
英式殖民建築
大家普遍所見到的風格主要有二:一是屬於十九世紀中晚期的「維多利亞式建築(Victorian Architecture)」,二是二十世紀初的「愛德華式 (Edwardian Architecture)」,當中包括了在1859 至1868年期間興建的渥太華國會山Parliament Hill,當然還有如香港、廣洲、上海、新加坡等亞洲城市,同樣遺留著為數不少該段歷史的英式殖民建築。
歷史建築解讀
維多利亞式建築的特徵,看去是混淆不清的,就算在同一座建築上面所運用的語言(建築的造型元素),大抵上也是有些「不擇手段」。正面而言,是一種豐富的表現,或可評之為過份的「大雜薈主義(折衷主義 Eclecticism)」,即甚麼式樣都有,其實,較為準確的名稱是「復興主義(Revivalism)」。從風格來說,復興主義的內容包括了「古典復興式 (Classical Revival)」(正面有希臘神廟的細角度檐額和列柱)、「歌德復興式(Gothic Revival)」(主體會有尖頂高塔)和「文藝復興復興式 (Renaissance Revival)」(比例上相對長度大於高度)等等,設計上因應建築的意味、功能或「身份」的需要而定。至於愛德華式建築,多出現在二十世紀的前十幾年,形態上與維多利亞式分別不大,只是缺少華美細緻的裝飾元素,例如卡城的歷史建築,包括市政、學校和銀行多數屬於愛德華式,除學校之外,一般規模不是很大,但卡城古建築仍有它的地方特徵:石頭。
曾經被譽為「加西最佳建築」的卡城舊市政大樓(City Hall),位於7 Avenue SE 和 Macleod Trail交界,建於1907年,至1911年落成,整體上是屬於典型的愛德華式建築,惟正門入口設計卻使用了「羅馬復興式 (Romanesque Revival)」的栱門,外觀窗牗的修飾則偏於厚重和簡樸,牆頂均造成三角山牆(Gable),且帶有文藝復興建築特徵的燈籠式天窗(Lantern),石砌外牆、窗戶面積窄小......使市政大樓看上去有著濃厚的中世紀(Medieval)城堡氛圍。據記載(Melnyk, 1985),在施工期間一度因工程預算不敷應用,而要削減大部份的室內裝修與及設備, 還要追加77,000加元(投標造價為最低的142,000加元)始能平頂。
區傑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