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萊塢式的中國夢--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
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是中國電影中最為好萊塢化,並且是有意好萊塢化的影片。顯然,以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為片名不是表達影片的主題,而是作為一個「噱頭」,用來勾動人心,吸引眼球。
為中國夢添幾分誘惑味道
「北京」、「西雅圖」作為兩個典型符號,分別象徵了中國青年的人生夢想:外省青年的夢想是以北京為代表的大都市,而大都市青年的夢想是大洋彼岸的美國。在以80後、90後為主的觀眾群中,「北京」、「西雅圖」何止是兩個地名?它能在他們躁動不安的心中喚起多少想像與嚮往?所以,儘管影片中文佳佳與Frank的故事,與兩座城市並無本質聯繫,但導演藉這雙城記,為「中國夢」添幾分誘惑的味道。不然的話,此片當作「小三回頭」的勵志片來看,倒是更恰當一些。怪不得此片的英文片名即無「北京」也無「西雅圖」,而是"Find the right man"。
影片的故事非常簡單,女主人公文佳佳是一個以「小三」為業的輕狂女性,影片之初她的驕橫傲慢、頤指氣使簡直令人難以忍受。她多麼享受靠美貌換來可以任意揮霍、以眾人為奴的榮耀啊!而男主人公Frank則是善良、低調的知識分子,在美國艱難地尋找機會。這兩個最不可能相愛的人,經歷了許多風波變化後,最終在紐約帝國大廈上收獲了愛情之果。故事拼全了悲歡離合的情節,有幾處頗可煽情催淚,但對導演來說,如何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講述這個故事,才是問題的關鍵。
吸引《西雅圖不眠夜》老觀眾
作為一部按商業模式製造出來的輕喜劇故事片,導演所著眼的,是一切與票房相關的商業元素。首先是時尚元素,這是沖著觀眾群體80後、90後而來的-身材美如模特的明星,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線,不斷變換的裝束、名牌手包、豪華的婚紗、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、帝國大廈...... 都是中國都市青年所嚮往、所追趕的風向標,亦是影片一定要濃墨渲染的。包括片中那些炫富的場面,不恰是夢想一步登天的女青年所艷羨的嗎?不是郭美美、馬諾的寫照嗎?導演知道哪裡是人神經的敏感點;其次,點綴一些當代社會的熱點,讓影片更具後現代風格。導演加入了女同性戀者在美國借精生子的情節,讓這個在中國還未完全解禁的話題,藉異國文化的遮掩,可以堂而皇之入戲。導演的全盤「接納」和「寬容」,所特意顯示的是一種「前衛」姿態,以契合年輕人追風超前的心理。餘者,被影評界稱為「致敬」的特點,將曾留戀老片《西雅圖不眠夜》的老一代觀眾吸引過來。導演在接受訪談時說:「既然做的是一個浪漫愛情輕喜劇,就必然參照既定的成熟套路,而且這個套路是有它的規律性所尋。」從這個意義上說,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是中國電影中最為好萊塢化,並且是有意好萊塢化的影片。
電影的本質是甚麼?在眾說紛紜的觀點中,好萊塢以堅持「造夢」一說為歐洲電影界垢病。某種程度上,美國電影是圖解慾望,藉夢賺錢的夢工廠。它模擬一場眾人可以共享的夢境,為人心寫夢,為人心解夢,把潛在的意識變成直觀的可以進入的故事,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就是這樣一部步好萊塢後塵,拿年輕人的「中國夢」作賣點的影片。
觸及多種敏感的社會問題
人生誰無夢?未出茅廬躍躍欲試的諸葛亮放言:「大夢誰先覺?平生我自知!」而歷盡風霜的遲暮英雄辛棄疾則嘆道:「世事一場大夢,人生幾度淒涼。」從諸葛亮到辛棄疾,是夢想到幻滅的過程。
這世界一直是吞吃活人的世界,它起初煽動起人的夢想,最後則在撲滅夢想的同時,讓人的心比生命先死;然而,輕喜劇電影往往只會把前者告訴你,再用一張畫餅作為結局完滿的句號,如此處理的結果,連同真實的社會背景也一同變得虛淡模糊了。所以,此片雖然確實觸及了很多敏感的社會問題,比如大款、小三、炫富、私生子、跨國生育、同性戀、借精生子、行賄詐騙、非法月子中心等等,但導演所要表達的,並不是為歷史留影,而是藉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,講述一場無傷大雅的富貴優雅留洋愛情之夢。至於這個夢是否只是黃粱一夢,導演就不理會了;而在中國,真實的情況是,當「時尚」「錢財 」「權力」「名望」紛紛成為人們追逐與炫耀的對象之際,反襯出的是這些人無奈無望的悲摧-在他們的生活裡,既遇不上「北京」,更遇不上「西雅圖」!
嚴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