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忽視孩童發出的警號
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(U.S.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)一項主要研究顯示,兒童得到優質托兒服務,加上父母悉心的照顧,比起單一由父母照顧更佳;但無論在校或在家,父母對孩童的異常表現都不能掉以輕心。
幼兒期標誌著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,孩子在該段期間得到適當的關懷和支持,至為重要;然而,幼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,未必可以說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問題,精明的父母應該時刻留意子女的行為,相信自己的直覺,要是發現他們的行為異常,必須盡快找出原因,及早解決。
下列警號,父母應該注意:
※ 不肯離開父母:所有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愛惜、支持和再三的肯定,但是過份纏著父母、不肯分離,那可能是問題的徵兆。家長不妨記錄這種行為最頻繁發生的時間和地點;若是在抵達日托前後時間出現,就更要找出箇中真相。雖然好些孩子是因為「分離焦慮」(separation anxiety)的緣故,不肯離開父母,不過長期重複的行為,也許正反映出他們在日托老師∕褓母身上,得不著所需的照顧和關心。
※ 不願獨對褓母:當孩子對某個人或某情況呈現極端負面的情緒時,例如知道將要被送往日托便嚎啕大哭,無論如何安慰也不能止息,這就屬於反常的反應。他們是否每次跟父母分開便大哭,還是不肯獨對某個日托老師/褓母?要是答案來自後者,家長應該重新評估該日托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,抑或需要另作安排。
※ 身體常有損傷:對一個活躍好動的小孩來說,身體偶有傷痕或瘀傷是正常的;不過,若是問題重複出現,或日托老師∕褓母難以交代意外細節的話,有可能是監管不力之故,甚或是身體被虐的表徵。父母務必盡快跟進孩子是否在操場受傷?事情如何發生?繼而決定是否該採取進一步的行動。
※ 越來越不服從:孩子異常的反叛或挑釁行為,也許會突顯日托老師∕褓母潛在的問題。父母必須跟他們製定有關改善行為的行動計劃,藉此維繫孩子行為準則的穩定性和一致性。一名愛孩子和負責的日托老師∕褓母,通常都會願意和家長配合、著實執行規則並紀律處分。若孩子的不當行為越趨嚴重,有可能是對方陽奉陰違,並未遵照父母的意願(如紀律、合宜的社交禮節、性格發展等)而行,家長應慎重考慮,對方是否照顧子女的適當人選。
※ 異常不當行為:要是發現孩子一反常態,包括:觸摸、指向、談及自己或他人的性器官;身體暴力越發增多,動輒打架或受傷;情緒失控,如大吵大鬧、大哭、大笑、尖叫或極為恐懼;欺詐行為如撒謊、偷竊、或歪曲事實等,家長應該向日托老師∕褓母或負責人查詢,徹底瞭解導致子女不當行為的誘因。
※ 性情突然大變:若父母發現孩子在家裡或同輩中,行為過激或突然產生變化,甚至睡眠模式也有所改變,比如活潑好動的小孩,一下子變得憂鬱或退縮;或者,性情溫和的孩子變得容易暴躁狂怒;父母必須立刻檢視問題,迅速找出補救或解決的方法。
※ 衛生問題頻生:小孩愛玩泥沙,甚至在當中翻滾也不足為奇。要是父母接孩子時,經常發現他們雙手骯髒不堪、衣服沾滿污跡或破爛的話,就當向日托管理層反映問題,也許孩子需要額外的照顧,換言之,日托有必要聘請更多員工。
※ 精神恍惚不爽:孩子偶然表現得心不在焉、神情恍惚不爽並不稀奇,但如果在一星期有好幾天都是這樣的話,就絕不尋常。孩子有可能需要更長的午睡時間,或要喝更多的水,免致身體缺乏水份;家長亦可以測驗子女的血糖,以確定問題是否因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所致。當然,父母應該將孩子精神恍惚的情況向日托職員報告,看看有否其他潛在的因素,例如:活動過多、被欺凌,或接觸了老鼠毒藥、清潔劑等有害物質。
父母是孩子的保護者,對出現在孩子身上的各種警號,絕對不能掉以輕心。相信當問題處理妥當或得以解決之後,孩子自會重現笑臉和活力,家長也會感到無限的安慰及放心。
朱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