夢的拯救:好萊塢的幸福路評迪斯尼影片《大夢想家》
夢也有失落的時候,今年奧斯卡獎上《大夢想家》就空手而歸。這部表現迪斯尼的「光榮與夢想」的影片,一如既往地向四處揮灑美國文化的價值觀:包容、人性、不放棄、實現願望等等;然而,此片本身卻沒能實現奧斯卡得獎的夢想。
讓自我救贖「夢想成真」
無疑,「夢」是當代傳媒中十分突出的高頻詞,大到習主席的「中國夢」、「憲政夢」;小到個人的「住房夢」、「創業夢」、「成功夢」......總之,人生有夢是不可少的,去年《人民日報》最後一篇評論文章的題目就是《讓夢想照進現實》。夢,承載著何等飽脹的願望啊。
自1900年《夢的解析》出版之後,弗洛伊德的著名觀點「夢都是願望的滿足」逐漸深入人心,從此,夢幾乎成為理想願望的代名詞,人們開始從「心理科學」的角度進行自我認知,進而自我校正,由此尋求救贖與出路。這部「人類思想革命」之書,引導了整個二十世紀,並持續影響著二十一世紀。
從「失樂園」之後,亞當的後裔重返樂園的夢在歷史文化中延續,文藝復興、工業革命、民主共和、三權分立、太空研究、科技騰飛......都是「復樂園」之夢的不同表達。弗洛伊德「夢的解析」,則是從人的深層存在中,開掘一條新的讓自我救贖「夢想成真」之途。自從撒旦引誘人吃下禁果,獲得了靠自己「辨別善惡」的能力以後,人就一直努力通過他自己-而不是上帝的拯救-來尋回幸福,現今流行的「認識自我,活在當下」的文化是其一;迪斯尼「製造快樂,提供滿足」的文化亦是其一。電影《大夢想家》就是這樣一個典範之作,無怪乎它的原名有「拯救」一詞呢-Saving Mr. Banks(「拯救班克斯先生」)。
借《快樂滿人間》贏觀眾
這部電影採用多重敘事的手法,幾條或明或暗的線索,交織出一個時空不斷轉換的故事。主線是敘述50年前,第一部迪斯尼真人電影《快樂滿人間》的改編過程,一方面向這部老片致敬,另一方面也借助這部當年榮獲13項奧斯卡提名,最終獲得了6個獎項的大片之影響力,引來更多的舊雨新知。《快樂滿人間》取自英國女作家特拉弗斯的童話故事,此時,這位六十多歲終身未婚的老女人,古怪刻板極難相處;迪斯尼老板堅持要拍此片,源於20年前對女兒的承諾;如此一來,老女人對改編的苛求和迪斯尼對改編的堅持形成一場拉鋸戰,成為此片的主要結構。當這位令人不可理喻的老女人終於拂袖而去後,迪斯尼先生從她的原名發現線索,揭開隱藏其間五十多年的秘密:1906年的特拉弗斯作銀行經理的父親,因患酒癮去世一事深深影響著她,以致她為童話故事中的父親取名Banks(班克斯)。
人卻說可以靠自己得救
如果說「夢想成真」是迪斯尼先生的信條,那麼走出舊夢就是特拉弗斯需要的幫助。這幫助從何而來呢?
《聖經˙詩篇》說:「有人靠車,有人靠馬。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。」這是神向人啟示的拯救之路。「耶穌」的意思是「耶和華拯救」,這拯救不只是地上的暫時脫離困境,而是永遠的,是真正的復樂園。雅各曾夢見這條路,聖經裡,雅各的後世子孫見證了這條路。彼得被聖靈充滿,對世人大聲說:「除他以外,別無拯救。因為在天下人間,沒有賜下別的名,我們可以靠著得救。」然而,人卻說,我們可以靠自己得救。《大夢想家》裡,迪斯尼老板通過找到打開女作家心結-戀父情結-來救她脫離早年喪父的噩夢,借弗洛伊德的學說幫她重建生命;然後,再以此為例,進一步向世界證明迪斯尼是創造歡樂、幫助人進入夢中樂園的力量。迪斯尼公司以這種文化策略,用童話方式,給大眾以夢想,激發人的初始願望,從而形成了它穩定而長期的賣方市場,以至美國文化都印著迪斯尼符號,在全球穩操勝券,贏得金元滾滾。
大夢想家的拯救是夢想
為了強化這種美國文化的實力,影片開頭小小地揶揄一下老舊英國,女作家特拉弗斯不就是因為缺錢,才不得已去美國改編劇本嗎?她性格中英國佬的生硬、克守傳統與迪斯尼先生的樂觀、追求新奇,形成明顯反差。文化上也是超級大國的美國,是世界新思潮走向的領頭羊,不管你承認不承認。迪斯尼樂園裡的卡通動物與群眾一同歡樂的場景,儼然是人間樂園嘛!何必苦苦尋找人類歸家之路呢?伊甸園在迪斯尼樂園裡已經復現了。從這個意義上,《大夢想家》的中文片名實在貼切,找準了迪斯尼先生的本質。
只可惜,「大夢想家」無論多大,都是夢想。看清啊!它的拯救,也同樣是夢想,是虛空啊。
惟有主耶穌如此說:「生命在我,復活也在我,信我的人也必復活。凡活著信我的人,必永遠不死。」你信這話嗎?
嚴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