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低工資法是否滅貧的良法?
5月中瑞士舉行全民公投,決定是否立法定下全球最高的最低工資,時薪33法郎,約折合37美元。工會堅稱這立法會消㓕滅貧窮,但商界領袖和政府卻稱此法會令工作崗位流失和令國家失去競爭力,究竟誰是誰非?
全球多國定有最低工資法
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(OECD)指出,全球多個國家,特別是發達國家,都有定下最低工資法去保障勞工的收入。按消費力調整計算,2013年全球最高最低工資的是盧森堡的10.7美元,接著是法國的10.6美元和澳洲的10.2美元,而加拿大和美國分別是7.9和7.1美元。瑞士公投的結果是人民大比數反對最低工資立法,雖然如此,瑞士人平均工資仍然較大部份國家為高。
加拿大安省政府在今年初,將最低工資調高75仙至11加元,並承諾會按通脹率每年調整,但反貧窮組織和工會批評升幅不夠,不能解決貧窮問題,要求將最低工資調高到14加元,但自由黨少數政府也指出,大幅調高最低工資只會打擊就業和商界經營環境。事實上,時薪11加元,扣除種種稅項、租金、水電雜費交通開支等後,所剩無幾,連買食物也未必夠。因此不少人要倚賴食物銀行幫助,又或做兼職幫補收入。然而,這工資水平仍遠遠高過香港的最低工資30港元(僅折合不足4美元),雖然工會提議將最低工資調高到38港元,卻遇到商界激烈反對,短期內應該無法成事。究竟將最低工資提高,是否就可以解決貧窮問題?
勞工市場按經濟規律運作
其實勞工市場就好像其他商品一樣,按照供求情況,去決定市場的價格和數量,價格就是工資,數量就是就業人數或時數。勞工供應曲線是向上傾斜,換句話說,工資越高,就越多人願意工作。勞工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,即表示工資越高,工作職位或時數便越少。有效最低工資必須較市場定的時薪為高,因此,雖然工資高了,但工作崗位或時數卻相對地减少了。對在職人士來說,最低工資或許令他們的經濟環境稍微改善了,但對失業的人來說,找工作將變得更加困難,連在職的工人也可能被僱主削減時數,最終因加得減。
一般來說,最低工資只適用於非技術工作崗位,例如快餐店僱員,由於供過於求,工資較低,而且工作也沒有保障,因為僱主隨時可另外找人替代現職的非技術工人。至於高技術行業例如醫生等,工資非常高,除了對醫生的龐大需求外,還有訓練醫生需時,更重要的是專業工會,例如醫學會等嚴格控制醫生每年的供應數量,保證不會供過於求,令醫生數量泛濫,壓低醫生的收入。
不單靠無政治效用的立法
其實,任何曾經修讀基本經濟學的人都知道,單單定立最低工資法是無法改善貧窮問題的,正如租金管制只會令租屋變得更困難,或出租住房缺乏維修,並未能真正改善居住環境。但是,不少國家都有定立最低工資法和租金管制,除了是政治上的需要外,也反映從政者有心去改善貧窮問題。
但要長遠解決貧窮及收窄貧富懸殊的問題,不能單靠無實際效用的政治立法,必須通過提高工人技術水平和教育程度。此外,政府可以透過設立社會保障網,利用所收的稅款,為在職的家庭提供福利援助,應付生活基本開支。不單是援助沒有工作的人,更要幫助有工作的貧窮戶,避免他們的生活水平繼續下滑;但由於政府沒有直接干預勞工市場,定立最低工資,不會直接影響就業或加重僱主負擔,實為較可行的滅貧政策。
馮肇昌(加拿大渥太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