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婚後疏遠母親
我自小就向兒子灌輸孝順父母的觀念,在他成長過程中,我也陪伴在側,關係良好。可是一年前他結婚後,就開始疏遠我們,不常回家;媳婦更是冷冷淡淡的,鮮有交談。嘗試找出原因,他們只說:「我們長大了,不必操心。」到底我做錯了甚麼? 薛太太古小姐:
薛太太:
謝謝來信。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長大,成家立室,該是責任完畢,卻又難免因兒子離巢獨立而感傷,彼此關係日漸疏淡,而心感不安(甚至有可能是心有不甘),質疑自己錯在何方。相信不少父母也有同感,且讓我們一起探討。
(一)無須自責,重新調校角色。十年生聚、十年教養;由孕育、乳養、教導、陪伴成長,你與兒子相愛親密的關係,所花的心血不下20多年,現因兒子成家而生活及互動關係起變化,想望親情,人之常情,何罪之有?只是必須明白,你與兒子各自進入自己人生的另一新階段,亦有新的角色和任務。他不再停留在「媽寶」的角色,而是獨立成長的男子漢、大丈夫,需為自己和妻子建立屬於他倆的家庭,為自己的人生幸福負責。你不需要再做操心的母親,該以功成身退的氣魄、成熟的母愛和祝福,支持他倆勇敢地開創自己的新天地;但不等於你不可表達希望與他們保持連繫、繼續親情的願望,卻必須尊重他們的意願、獨立自主的權利和空間,在互重互愛中彼此舒坦地連繫、交往。其實,你想找的原因,兒子已明確地給了答案-「我們長大了,不必操心。」不做操心的媽媽,卻可成為他們的諮詢顧問和良友。母子血源關係不變,親情可續,互動的角色卻需重新調校。
(二)洞悉觀念,更新倫理關係。欣賞你自小向兒子灌輸孝順父母的觀念,孝乃中國文化最基本傳統的美德。「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」《聖經˙以弗所書6:2》更是基督信仰所重視而帶有應許的誡命。孔子所言的孝道,不單在物質上奉養,更重要的是以敬與愛來回報父母的恩情。能父慈子孝,父母子女間能相親愛,且孝尚有推恩的精神,將孝道升華以至推恩至「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」的敬老美德。在這虐老日趨嚴重,啃老(成年子女不願吃苦受累,衣食全靠父母,自己卻花銷不菲)現象日益加增,親情淡薄的年代,實在是十分值得我們重新推崇孝的美德,並實踐於子女品格的塑造上。同時必須洞悉孝在歷史社會演變中,如何被封建帝王利用為自己的統治工具,以及專横的父母用以轄制子女,來滿足自己主觀的願望及情感上的需要,並要求子女須按自己的心意來過他們的人生,甚至是延續父母自己的夢想。如此一來,勢必引發雙方矛盾與糾結。家庭亦難以和諧幸福。隨著時代變遷,社會家庭結構改變,孝的核心精神和美德仍是歷久常新、值得持守,甚至發揚;但於實際生活及彼此期望上,卻需更新變化。中西文化各有其優點,可融合西方的「獨立自主」與中方的「以情相繫」。父母與兒媳可在彼此尊重下仍能和而不同,又在互相關愛中以恩情相牽,更可為新一代建構適時、具創意而健康的家庭倫理關係,甚至可推廣到加拿大這多元文化社會。
(三)自我省思,擴張幸福境界。不少成年子女的父母感到被忽略,多由於潛意識裡仍存著養兒防老的願望,心存依賴子女來成就自己的幸福,滿足個人的情感需要,因此難以捨割對子女的操控及癡情。其實不單子女需獨立自主,父母同樣要培育自己於情感及生活上獨立自主,並為自己能安享晚年早做好準備。故需對自己的心態常作檢視,清理情緒,並擴張自己於情感及關係上的境界。可以「三情」和「四老」來作簡易的記述-「三情」包括友情、親情、愛情(除男女健康的情愛外,亦包括對宇宙萬物一切美善的愛情)。「四老」包括老伴(珍惜眼前人)、老本(為自己積蓄,不要單為子女犧牲,養成啃老局面)、老友(聯繫舊友、建立新知)、老健(參與有益的身心社康,健康身體是我們最終的良伴)。
賜予及統管這一切的,就是那位情真義重的創造者,我們又有否以敬與愛來回應祂的恩惠?養育兒女亦是創造者託付予父母的使命。其實我們不曾擁有甚麼,包括子女,當我們對子女無慾無求時,就能發現真正的自己。不妨找輔導員助你自我省思一番,助你擴闊幸福境界,且能推恩於別人、愛人如己,造福社會及下一代。
古潔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