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義人,連一個也沒有 評電影《美國騙局》
《美國騙局》的開場,是男主角歐文對著鏡子,替自己的禿頂黏假髮,花了好多時間,終於擺弄好了,然後滿意地走出房間。整個影片就從這最小的一個「假」起程,最後以複雜而混亂的一大堆虛假、偽裝、離間、曖昧、欺騙、訛詐收場。這是一部少有的叫人難以分辨究竟誰是「好人」、誰是「壞人」的影片。)
讓人一時分不清方向
這是一部嘈雜到讓人一時分不清東南西北的影片,騙子行騙、FBI的探員行騙、探員的上司也行騙,他們既騙人也被騙;有設陷阱騙人貸款的毛賊,也有身居高位的市長、參議員,有玩弄司法公正的警員,也有殺人不眨眼的黑社會,期間還有小三的歧愛和太太的移情......
自從有電影以來,電影裡有太多正義與邪惡較量的故事了。尤其是涉及犯罪題材的影片,總是以英雄戰勝敵人為終結,於是,觀眾滿足而振奮地離開影院,回到錯綜複雜的現實。電影就是這樣一種安慰人心的東西,它事先為觀眾設計好了立場,讓觀眾「自動地」站在正義一方,與主角同呼吸共命運,一起歷盡艱辛,最後共享勝利的喜悅。這幾乎是電影的「遊戲規則」,難怪小孩子看電影時會問大人:「誰是壞蛋?」電影的這個邏輯,正如此片主人公騙子歐文所說,「人們只願意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。」
跑到場外踢球的球賽
與這一邏輯相反,《美國騙局》卻像一場跑到場外踢球的球賽,不再遵循慣例,而是更看重現實的真相。因此,一個有趣的悖論是,這部名為「欺騙」(American Hustle)的電影,其實卻是以「真實」為特色的。片中眾多角色的人性被剖開,讓人看到無論具有甚麼身份、處於甚麼地位、從事甚麼職業,都不過是一些現象上的不同;本質上,罪性才是他們真正的底色,「都裝滿了各樣不義、邪惡、貪婪、惡毒,滿心是嫉妒、兇殺、爭競、詭詐、毒恨。」正如聖經所言:「沒有義人,連一個也沒有。」
男騙子歐文遇到了女騙子希尼,兩人一拍即合,聯手行騙,財源滾至......直到被FBI探員里奇以「釣魚」方式抓捕;而里奇抓這一對騙子,並非為伸張正義,他野心勃勃,渴望高升,要利用騙子再次以「釣魚」的方式,引政界翹楚下水,除之而後快,為自己贏得奇功,還可能成為名噪一時的新聞人物。急於招商引資的市長為謀取政績,被引入騙局,成了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」的角逐中,唯一被夾住的可憐蟲。
因著罪性都敗壞扭曲
無論是他們的手段,還是他們的意念,也無論是他們的個性,還是他們的習慣,都因為罪性的存在,盡都敗壞扭曲,並且因此而成為他們自己的網羅,「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,無知的心就昏暗了。自稱為聰明,反成了愚拙。」
歐文和希尼在騙人的過程中被騙;里奇對騙子寬恕的條件則是-要他們繼續行騙,替他騙倒市長。歐文和希尼圖的是利,里奇求的是名,各懷鬼胎。急功近利的里奇,不顧上司的勸阻,不斷加大籌碼,為要將市長、議員和黑幫一網打盡;他的粗糙卻讓他不斷犯低級錯誤:找來一個不會說阿拉伯語的人,假裝阿拉伯酋長;將機密電話打到家裡,以至讓歐文愚不可及的太太弄亂了計劃......每個人都向著一己的利益奔去,以他人為賭注和工具,又被他人利用,在如此狹隘的視域與謀劃中,怎麼可能有真的智慧,怎麼可能有因愛而來的彼此相顧,互相成全?
引人深思贏得金球獎
影片使人看見,罪性也有搞笑的時候。片中人物互相糾纏、衝突、矛盾,形成很強的喜劇效果。FBI探員里奇不斷違反「程序正義」的原則,一次次用誘餌釣魚的方式攻陷對方,讓他反倒更像個騙子;騙子歐文和希尼,精心布局,仔細推敲,看上去頗像探員;歐文的頭髮是假的,希尼的波浪大卷也是製造出來的,最後連里奇的一頭小卷黑髮,竟也是燙出來的,個個都是人工化(artificial)的產品!倒是歐文和希尼這一對騙子,卻能「坦誠相待」。
《美國騙局》的海報上寫著"Everyone hustles to survive",意思是,人人都得欺騙求存,不騙人就活不下去。這話的背後,隱約顯露了現代的種種危機。中國人希望與西方接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;西方卻在自己的困境中無所適從;人總是這樣,在以為找到出路的地方迷失。「世上哪得雙全法?」就像影片中所呈現的,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分裂從來不曾調整妥當過。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?《聖經˙羅馬書》講得很明白,「平安的路,他們未曾知道」。如果不能除掉人心裡的罪性,哪條道路,在這世界上,最後都是絕路;哪一個人,都是壞人。所以,《美國騙局》這部分不出「好人」「壞人」的影片,還真引人深思呢。無怪乎,今年的「金球獎」頒給了這部影片。
嚴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