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情的尋找與對話
小說上部的名字是《出延津記》,小說下部的名字是《回延津記》,主人翁牛愛國也是離開家鄉去尋找,他為甚麼也要尋找呢?他又要尋找甚麼呢?)
小不親近大也不改進
牛愛國與親人對話的情況又是怎樣呢?小說中很少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,對他和母親的關係,描述得多一些,總的說來是:從小不親近,長大少改進。他和母情有交流,母親年老後願意跟他多說話,「但牛愛國有心事,卻不給媽媽說(下部五章)。」因為小時候,他爸爸親哥哥,媽媽親弟弟,他不被親,受人欺負後沒有人作主,只有大他八歲的姐姐護著他,「後來跟媽記了仇」(下部七章)。母親晚年不想跟兒女們說話,主要是對他們失望和無奈,和牛愛國多說一些話,是因為他遇到的麻煩比別人更多,以此安慰他罷了(下部七章)。牛愛國後來逐步瞭解媽媽,在媽媽彌留之際,比別人更多理解媽媽。
作者對父母與兒子關係長期疏離的描寫,表達出一個事實--兩代人的矛盾,不僅是代溝的問題,而且和父母偏愛孩子有關。小孩的心靈是敏感的,偏愛刺傷他們柔弱的心,激起他們的懷疑、不平、嫉妒。問題是人有罪性,父母對兒女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;偏愛帶給各方虧損,問題是怎樣超越人性的自然呢?
平常人平常中的悲劇
牛愛國和龐麗娜的夫妻關係,乃平常人平常中的悲劇。龐麗娜被上了大學的男朋友甩掉後,和牛愛國結婚,最先過得還算平順,但兩年後兩人有了隔閡,「說是隔閡,但隔閡並不具體,只是兩人無話可說......不愛說話是心裡還有話,沒話說是乾脆甚麼都沒有了(下部一章)。」龐後來和照相館的小蔣好了,牛愛國心裡自然苦得很,連想殺龐麗娜和小蔣的心都有了,後來朋友勸他忍耐,對妻子好,眼不見心不煩。所以牛愛國盡揀好的話對妻子講,做好飯菜給妻子吃,他為太太做,是權宜無奈之策。想保住婚姻,像他這樣收入較低的人難再結婚,況且還有個女兒百慧;然而,龐對他反感到了極點,完全不想和他過下去,而且百慧從小就是奶奶帶的,並不在乎母親別情他戀,要離婚對孩子沒大影響。
作者很有意思,對第一部和第二部主角的婚姻描寫,都是灰暗的、不成功的,他暗示出一種現象,夫妻不幸福乃一種常態。為甚麼會這樣呢?用今天時髦的話來講,婚姻需要建造。一般來說,建造的動力、或是愛的深化、或是彼此的適應遷就、或是為了孩子而過下去、或兩人在外部壓力中有一個安靜的港灣......然而人性中的負能量,往往抵消這些因素。現在愛情在婚姻中的份量減低,將就湊合多了,利益驅動普遍化了;人的自我中心讓人越來越不願意遷就配偶,考慮的是自我的感受;對孩子的責任感弱化,以至家庭問題專家發出「父親在哪裡?」的質問,其實何止是父親,母親今天在哪裡也需要詢問;而且人以往對家庭的安全溫暖的期待,已從永久的港灣變成了臨時的停靠站。
因信仰的超越有希望
信仰可以改變人性,基督進入人的生命中可以產生一個新造的人。婚姻是神聖的約,有基督信仰的人是受約者,因為他們的神是施慈愛的神。筆者見過多少或已經、或頻臨破碎的家庭重新和好。基督教講愛是恆久忍耐,愛更多是意志的決定,不是憑自己的感覺。忍耐本身不是愛,忍耐如不是因為愛,或在忍耐中建立不起愛,大都會爆發矛盾,由忍耐到報復。面對紅杏出牆的太太,要和她繼續生活,是多麼難的事!痛苦、屈辱、失敗、報復、自卑,比喝黃蓮更苦;因著信仰的超越,牛愛國有希望,我們有希望,在基督裡婚約被看重,慾望能克制,忍耐能恆久,關係能更新,對話能豐富。
後現代社會的相對主義,對愛與婚姻的絕對性影響甚大,人們已不太相信愛可以天長地久、婚姻可以永遠歷久彌新,看來人是需要重建信心的時候了!《聖經˙希伯來書》11:1:「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。」願與未見面的作者和讀者,分享這句古老又新鮮的良言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