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給我的理財教育
要學習理財,首先,必須為儲蓄定下目標,要清楚知道所需儲蓄的金額;其次,為儲蓄訂下方法,或開源、或節流。當目標明確而又自覺有意義的時候,便有動力去調整生活細節以達到目標。
從每天的用錢省下
我兒時生活在七、八十年代的香港,住在政府的公營房屋,屬基層市民;家庭經濟不算富裕,但由於父母皆努力工作賺錢,致令一家及孩子們從未為衣食擔憂。父母親非常儉樸,從不崇尚品牌,買的都是最基本耐用、價錢最相宜的貨品,從家中的電器、日用品、衣著,以至上學所需用品,都是本著這個原則去添置。
我跟那年代的大部份男孩一樣,在小學四年級便開始學會打乒乓球。父親也給我買了一個球拍,根據他的購物原則,你大概可以想像到我擁有的球拍屬哪一類型;當時也不以為然,最重要是可以跟同學一起打球。到了中學一年級,開始見識了其他同學的球技,同時發現他們所用的球拍,都不是十元八塊的那種;滿以為好球拍可令自己的球技提升,於是決定自資買一個更好、更專業的球拍。那時候,還未到合法年齡工作賺錢,所以只有從每天的零用錢省下來。
儲錢去買夢想球拍
當年我的夢想球拍售價是45元。對我來說,在午餐飯盒只需5元的年代,那是相當昂貴的(幸好無須加上銷售稅),可是,我還是朝著目標進發。那時,母親每天給我10元,包括車費、早餐及午飯的支出。她沒有仔細過問我每天花了多少錢,因此,剩下來的餘錢都可自由使用。為了達到儲蓄目標,我作了一些生活細節上的調整-從5元一個的雞腿飯盒,改吃4.5元的排骨飯;原本乘坐較近學校,但需轉乘第二程的巴士路線,改為需從學校多走5分鐘,卻只需一程巴士費的路線回家;減少購買零食汽水......如此的省著,一個多月後我便儲夠錢去買我的夢想球拍。
從小開始學習理財
在成長過程中,當然還有許多類似的經驗,而這些經驗確實給了我很好學習理財的機會。首先,必須為儲蓄定下目標,要清楚知道所需儲蓄的金額;其次,為儲蓄訂下方法,或開源、或節流。當目標明確而又自覺有意義的時候,便有動力去調整我們的生活細節以達到目標。其實,這個學習儲蓄理財的經驗,也可應用在教導我們的孩子身上。這一代的孩子實在鮮有類似的經歷,他們想要的東西,父母大都會為他們付款;這可能是現在作父母的,已習慣凡事為他們操心,怕他們出錯,也怕他們錯用儲蓄,白白浪費了金錢。其實,容許他們出錯,也是給他們學習的機會,因為犯錯時往往是最好的教育時機。當我發現那一個45元的球拍,並沒令我的球技突飛猛進時,我便學到了一個寶貴的功課-也許我應該買一個較便宜的球拍,那便有餘錢用在其他玩意上了!
讓小孩從管理小的金錢上學習,他們就有基礎在更大的財富上做個好管家;由他們在10元上犯錯誤學習,總比將來在數千、甚或數萬元上犯錯誤學習化算得多!
林大駒(專業保險投資從業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