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否真有「打針雞」?
一般人稱的「打針雞」,是指注射了荷爾蒙(或生長激素)的雞隻。事實上,根據美國 FDA 和加拿大農作業管理局條例,自1950年代以來,飼養雞隻不容許注射激素。
「快高長大」的雞隻
為甚麼我們還有「打針雞」的概念呢?主要是因為市售的雞隻實在是「快高長大」。以前養雞,最少要半年,現在只要45天就可長到2.5公斤。究竟「快高長大」的速成雞種的秘密,是「技術」還是「激素」?
我們可以這麼想,現代人為何不用注射生長激素,就可以長得比上一代高?只能說,不同的「雞種」就有不同的「體型」。此外,營養學的與日俱進,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-現代飼料內的營養含量及平衡度,更易被雞隻吸收,加上日益精良的飼養技術,以及潔淨無疫病的生長環境,都有助雞隻「快高長大」。現代化養雞場及周邊環境的潔淨度要求都很高,污水橫流、臭氣熏天、蚊蠅遍地的情形已不可能出現;在飼料中添加滅蠅胺,也成了世界養雞業通行的方法。
生長激素的風險
其實,生長激素沒有促進雞肉生長的力量,反而會增加肉雞患病風險,所謂「偷雞不成蝕把米」,正是使用激素的最貼切比喻。
在這裡,讓我們深入一點去認識生長激素如何使用於雞隻之中。生長激素是一些類似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島素,是一種蛋白質激素,一定要直接注射入體内才能攝取得到;如果把激素加入飼料中,在運作上理應會容易得多,可是,當激素經過雞隻消化道時卻會被分解,效果會隨之減低。所以,假如要令生長激素發揮效用,那就需要為個別雞隻注射,而且每天可能要注射多次。一個養雞場起碼飼養二、三萬隻雞,試想想,如果要一天幾次、逐一注射的話,可真划不來!況且,使用生長激素促進雞隻生長,風險不少,或會導致雞隻發育不正常,甚至未成熟已提早死亡。
加產多是走地雞
近年來,市售的雞隻除了標榜「無激素」外,還有「純自然」、「走地」、「無抗生素」、「穀物飼養」、「不含動物副產品飼料」等等。其實,加拿大食品檢驗署(CFIA)在執行食品藥物管理條例(FDA),以及食品包裝及標籤條例(CPLA)時,規定在肉類和禽類包裝上,要有明確和正確的標籤,所以才會見到有許多不同的雞隻「種類」。
從加拿大雞農協會網站得知,加拿大出產的肉雞(不是用以生蛋的雞隻),大多數都應該是「走地雞」,意即是該類雞隻不是困在籠内飼養的,牠們可以在一個有溫度調節的養雞場內自由走動;飼料包括88%的穀類,加上其他的蛋白質和脂類,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,可添加抗生素(資料來:http://www.mindfultable.ca/2010/05/chicken-checking-in-on-the-labels/#sthash.xnaFcEbw.dpuf)。
飼料藥物添加劑
很多時,我們會著眼於有否激素,而忽略了其他的問題;其實,在飼料中長期添加使用的藥物、添加劑和抗生素,才是我們應該要關注的。
1950年,美國FDA首次批准抗生素用作飼料添加劑,抗生素自此全方位推廣及應用於畜牧生產。動物食品中的抗生素殘留,已逐漸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。
飼料藥物添加劑,包括有廣泛使用的恩拉黴素(Enramycin,保障雞隻免患壞死性腸炎),以及維吉尼黴素(Virginiamycin,預防雞隻彼此傳染疾病)。
為了預防雞隻彼此傳染疾病而濫用抗生素,並不是防病治病之道;事實上,雞也好、人也好,都要徹底改變濫用抗生素,才能跟大自然的生態協調。
林李瓊芷(加拿大註冊整全營養師RH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