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詩朗誦
年初香港網絡流傳著梁逸峰同學的古詩朗誦視頻,更出現多個浮誇刻薄的惡搞版本,成了網絡欺凌。為甚麼梁同學成為被嘲弄的對象?梁同學是第六十一屆香港學校朗誦節中三詩詞獨誦組比賽冠軍,朗誦作品是唐孟浩然《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》詩:「夕陽度西嶺,群壑倏已暝。松月生夜涼,風泉滿清聽。樵人歸盡欲,煙鳥棲初定。之子期宿來,孤琴候蘿徑。」詩寫山間夜宿,期待友人不至。前六句盡寫夜色,後二句寫不心焦、不抱怨,期待故人來臨的心情。梁同學在優勝者表演會後說:他有特別的朗誦技巧,如在詩的初段裝作四處看風景,而最後一句繼續張望,作期待友人狀。其實這不是甚麼特別技巧,而是朗誦時常用的表現手法。
朗誦藝術的特點是朗誦者先揣摩作品,掌握作者寫作時的思想感情,再透過聲音、表情、身體語言的表達,讓自己和觀眾走進作者的創作世界。中小學生朗誦古詩,最難拿捏得準的是詩人的感情,這源於一個「隔」字。所謂「隔」,就是不直接。以上述的詩為例,群壑、松月、風泉、樵人等,都不是現代中小學生在生活中相關和觸感的事;抱孤琴、候蘿徑,那種孤高遺世但期盼故人的情懷,也很難讓不同時代背景,閱世尚淺的同學去體會。另一方面,古詩精煉的文言文,與同學用的現代漢語有別,字中帶出的感情也不易處理。還有寫詩的過程,跟書法不一樣。書法是一氣呵成,比較容易看到書法家當時的感情,寫詩在捕捉瞬間感受後,再用超常的語言將意象提煉,經多翻推敲才成詩。如朗誦者帶點誇張,以還原詩人當時情景方式去表達,這已是「隔」了,很容易讓圈外人覺得矯情。
梁同學的朗誦技巧好、天賦高,朗誦時如能自然一點會更好。他現已是大學二年級學生,有志成為中文教師,推廣朗誦文化,實屬難得。他強調「多接觸,就不會笑」,這是對不瞭解朗誦藝術者很好的提醒。
梁立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