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齡貧富
智囊機構加拿大諮議局(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)在九月下旬發表一項調查報告,年齡介於二十五至二十九歲青年人的可支配收入,與五十至五十九歲中年人的收入,竟出現高達百分之六十四的差距;八十年代中期,這差距是百分之四十七。報告警告說,倘若差距持續擴大,不單妨礙未來經濟發展,更會觸發富裕中老年人與貧窮年輕人之間的社會矛盾。近年,房地產不斷升值,買家多是有經濟能力的中年人,他們甚至多買一套房子出租,預備養老。年輕人若不靠父母幫助,大學畢業後根本無法靠自己當業主。同時,營養改善和醫藥進步令年屆退休的人,仍活力十足地在工作,職位數目增長放緩,社會向上流動的情況也開始停滯,年輕人向上爬的機會也相對減少。
像加拿大一樣,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現類似現象。香港的年輕人霸佔街頭抗議,爭取「真普選」。背後原因,或可與社會經濟問題扯上一絲關係,他們是發洩對社會不公的控訴-認為現在香港的政治體制不利他們日後的發展,於是希望改變現狀。對他們來說,中老年人是既得利益者,固然擁護政府,維持他們的安定繁榮,一旦落實「真普選」,將會打破多年來商界在香港政治上的利益。這正是香港年輕人日積月累痛恨建制的隱因。
學生運動雖然要付出沉重代價,短期經濟受損在所難免,但卻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寶貴學習經驗。眼看香港青年在今次街頭抗爭中醒覺過來,當中很多是家中的獨生子女,平日嬌生慣養,以前被稱為「港童」的一群,突然變得成熟起來。最近看到一名北大法學院女生演講的視頻,說她不甘心用畢業後最寶貴的二、三十年,只顧拼命工作來償還房屋貸款,而忽略對社會、國家和環境應有的責任,她不希望成為那些不擇手段的成年人。
梁振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