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孩子重任不宜「外判」
大多數父母都信任學校,通常不會主動查閱課程的內容。安省教育廳於2月份公布新修訂性教育課程後,父母一看課程大綱,才驚覺孩子竟然「所托非人」,故此在短時間內,很多族裔的家長們紛紛強烈表達不滿。
與時並進論調不切實際
安省現有性教育課程自1998年起實行,教育廳曾於2010年發表修訂版,因內容太過露骨而引致輿論嘩然,最終要將計劃擱置。2015年跟2010年的版本差不多,還增加了「色情短訊」(sexting)和「同意」(consent)等新元素。雖然2015版本強調「與時並進」,但若仔細閱讀課程大綱,便會發現此論調難以成立。
有關方面假設,現今的學生較以前的心智成熟,有必要提早向他們灌輸性教育;然而,昔日11、12歲的孩子,可能已經需要分擔家務、當暑期工來賺取外快;相對之下,今日的北美青少年大多數是不理世事的「低頭族」,因此對他們面對問題的處理能力及成熟度存疑。
當學生被要求發送色情照片時,4年級的課程指「我需確保在使用電腦、互聯網或手機時,有成人知道我在做甚麼」。此建議真是匪夷所思,簡單說「不」豈不是最好的答案嗎?
6年級生學習如何對性行為表達「同意」:一個清楚的"Yes"便是「同意」的信號。其實,他們年紀太輕,根本不適宜有性行為。況且,心智未成熟的學童明白這個「同意」的概念嗎?
內容露骨缺乏道德規範
2015新性教育課程不但充滿爭議性,而且內容露骨,並不切合學生的年齡。例如:3年級學生學習不同的家庭模式,如單親、雙媽、雙爸等;6年級課程形容「自慰是許多人都會做並且感到享受的」;8年級生被灌輸「性別身份」(gender identity)認同,譬如那些生為男兒身,但內裡卻是女兒心的人等等。試問未成年的學童可有足夠能力,去理解這些過早、露骨及複雜的性知識呢?
性跟價值觀不能分割,但新性教育課程介紹口交、肛交等性行為,卻沒有提及愛、家庭或道德的規範,甚或是感染性病的高風險,難怪令人深感憂慮。
課程不應拒家長於門外
性教育於50年代開始推行,當年嬰兒潮一代的父母,可能和子女談性感到難以啟齒,所以交由學校教育。不過,現今的父母大多是70、80後的知識份子,知道何謂性及有關的價值觀,多願意以開放的態度跟孩子談性,更希望參與孩子的性教育事宜。
有關當局卻假設父母不懂性教育,並且罔顧學童年齡認知的事實和價值觀等問題,強行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,實施一種模式的性教育課程。雖然單杜絲表示,透過網上調查,曾諮詢4,000個家長的意見,但當中沒有包括課程的實質內容,只是一般的問題。對於關心子女的家長而言,這種拒家長於門外、一意孤行的態度,令他們極為不滿。
課程有賴校長、教師及家長等各方面的緊密溝通和參與,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。舉例說,華裔學生的數學成績一般較為出色,不少家長送子女到補習社強化數學,若教師能多跟家長溝通,明白學生的情況,繼而調整並提供適切學生程度的課程,往往可達至雙贏的局面。同樣地,要是新性教育課程,讓校長、教師及家長等以合作形式,彼此溝通、共同改善大綱不完善的地方,相信更有助達成預期的目標。
可惜的是,省府漠視家長對新性教育課程的關注,例如在愛靜閣舉行的發布會上,有關方面將家長的提問時間,由原本的30分鐘縮減至5分鐘,引起家長不滿。不過,家長及民眾的力量也不能小覷,約7,000不同族裔人士,於4月14日齊集安省省議會門外,抗議安省即將於今年9月推行新修訂的性教育課程。
家長承擔責任以身作則
換另一個角度來看,父母應該從中醒悟,自己必須在教育孩子上擔任核心角色,不可以將責任「外判」給學校或其他媒介。事實上,為人父母者有三個重要的身份:
(一)敬虔的父母:勇於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,並且以身作則;不要單單著重子女的學業成績,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觀更加重要。
(二)有效力的父母:在學校凝聚家長的力量,推動正面的價值觀。
(三)積極參與的父母:社會問題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家長必須關心並作出適當的回應,例如向議員表達意見。
5月底,在萬錦市、烈治文山、北約克、密西沙加市將舉行四場聚會(分國、粵、英語),除了幫助家長瞭解新性教育課程的內容外,還會提供資料和工具,教導他們在家庭和學校應有的角色。
資料提供:謝安國牧師(銀禧社社長) 整理:朱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