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「一帶一路」戰略
2013年底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,首次提出共建「絲綢之路經濟帶」和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」(以下簡稱「一帶一路」)的戰略構想,旨在鞏固中國在21世紀經濟中的中心地位。從此,「一帶一路」作為中國新時期對外開放大戰略,開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。
在2013年「一帶一路」這個名詞還是一種外交倡議,今年中國政府經濟報告強調,要把「一帶一路」由倡議變為行動。
一、提出戰略時點及背景
近年來,在全球經濟格局轉化的大背景下,美國提出「亞太再平衡」戰略和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」等,旨在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戰略,而它的出發點,仍然是在亞太地區制衡中國,造成整個亞太國家產生選邊支持的尷尬局面。眾所周知,中國與亞洲鄰國本來就存在眾多複雜的利益衝突與分歧,而當各方利益核心點又摻雜著更為複雜的國際巨人影子時,中國開始在世界政治經濟這個巨大的棋盤上,開闢新的戰略局面,從一種全新角度來審視中國在亞歐大陸廣闊腹地,所應具有的戰略地位與經濟優勢。
二、「一帶一路」戰略內容
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、外交部、商務部2015年3月28日聯合發布和勾勒出「一帶一路」路線圖。一帶是指「絲綢之路經濟帶」,是在陸地。它有三個走向,從中國出發,一是經中亞、俄羅斯到達歐洲;二是經中亞、西亞至波斯灣、地中海;三是中國到東南亞、南亞、印度洋。「一路」,指的是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」,是在海洋,重點方向有兩條,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,並延伸到歐洲;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。
三、對中國的作用與效果
「一帶一路」戰略將有利於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,推廣人民幣支付系統,同時令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得到使用,扭轉國際收支困境。中國曾實行的強制結售匯制度(指所有的外匯必須賣給銀行,所有的外匯支出向銀行購買),導致巨額外匯儲備目前深陷對外淨資產和負收益並存的困境。中國政府一直希望能夠更有建設性使用這些資金,將其用於主要貿易夥伴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,並同時借助這些資金,在全球獲得更大經濟和政治影響力;其次,消化過剩產能。為了盤活存量經濟,消化國內過剩基礎設施建設資源,進而帶動國內增長。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中國全部產能利用率不超過65%,而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國家卻缺乏基礎設施建設。因此,中國企業高效強勁的基礎設施建設,將會有廣闊市場,從而利用資本帶動產能輸出。中國加入世貿(World Trade Organization, WTO)後,經過十幾年出口快速發展,目前傳統發達國家出口市場增量空間已不大,在國內消費加速難以進一步推進情況下,以資本輸出帶動產能輸出、開闢新的出口市場,被認為是另一種促進經濟的方式。
「一帶一路」戰略不是孤立的一條外交戰略,是中國新一代領導層面對美國經濟下滑、美國霸權逐步衰落過程中,所做出的主動戰略謀劃。這戰略讓廣闊內陸重新回到人們視線,從古至今,廣闊的中國內陸延伸,都是一條充滿想像的貿易金融投資線路,廣闊內陸地區的穩定和對外發展,將會是中國未來實現大國崛起的根本。
李曉雪(渥太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