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體投資環境不樂觀
除了股市,原油價格更跌破30美元的心理關口,加幣亦隨著油價下瀉,一月中更跌穿0.7美元;上次加幣低於0.7美元,已經是2003年以前的事。剛踏入2016年不久,全球金融市場即出現大波動,無論是加拿大、美國、歐洲、日本、香港和中國的股市都大幅下滑,無一倖免。
引起市場波動兩大原因
面對最近一輪市場的動盪,究竟是正常的調整?還是另一次金融風暴的先兆?著名金融市場追擊手索羅斯(George Solos) 在今年初就提出警告,他認為整體投資環境並不樂觀,希望投資者小心,因為有可能觸發另一次如2008年一樣的金融危機。
一般市場的分析都認為,近日的波動由兩大原因引起:第一是中國經濟明顯放緩,正式由高增長期過渡至重整期,最近公佈的數據亦可證明這點,2015年中國全年的經濟增長率是6.9%,是過去25年來首次低於7%。第二個原因是油價持續向下,油的供應量遠遠超過需求,再加上西方國家正式解除對伊朗的制裁,讓伊朗的產油量可以逐漸恢復,將會令油供求失衡的問題更嚴峻;近日期油的價格顯示,市場預計油價要到2018年才有望超越40美元。作者認為,中國經濟和油價只是近日波動的觸發點,並不是根本原因;就如一間結構本身有問題的屋被強風吹倒,風只不過是觸發點,結構出現問題,才是根本原因。
「印鈔票」影響息率下降
其實過去數年,特別是歐債危機的高峰過後,全球的金融市場都相對穩定,並沒有出現大上大落的情況,就以美國股市為例,從2012年到2015年中的累積升幅超過70%,而差不多長達四年的日子當中,最大的跌幅也不超過10%,而且反彈力相當強勁,調整後不到三幾個月又再創新高,正所謂高處未算高。通常股市造好代表實體經濟表現良好,但事實並非如此;美國在2012年至2015年平均經濟增長只不過是2%左右,可說是平平無奇。為何實體經濟表現一般,而股市卻可以穩步上揚?原因是多國央行推行龐大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(俗稱「印鈔票」)。推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初期,在理論上,經濟學家和央行可以用數學模型解釋其作用,但無人能夠準確預測實際的效果,當時只是摸著石頭過河,見一步走一步。經過幾年時間,終於可以見到量化寬鬆究竟如何影響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。簡單而言,央行大量「印鈔票」最直接的影響是,息率下降;債券的投資者看見息率下降,回報率愈來愈低(跌到接近零),最後別無他法,惟有改變策略,將錢轉向一些較高回報,但風險同時亦較高的投資上,如股票、房地產、高息債券等等,由於多人購買自然會推高價格。
大上大落日子陸續有來
與此同時,上市公司管理層眼見息率低,借錢容易,便進行種種不同形式的金融工程(financial engineering),而最常見的是股份回購,目的和結果同樣是推高股價。由此可見,量化寬鬆的主要影響,是不斷推高各種較高風險資產的價值,股市在過去數年節節攀升,就是其中一例,而當中帶來的財富效應影響消費者信心,從而影響實體經濟。
即使是靈丹妙藥,但用藥過度也有失效的一天,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亦不例外,當股價颷升至某一程度,投資者自然會擔心是否已經不合理而開始卻步。從過去數月種種的跡象顯示,量化寬鬆能達到的穩定作用,已接近其極限,再加重用藥,效果亦不會如過去一樣明顯。當金融市場再也不能依賴央行「印鈔票」的時候,一切外來的風吹草動,如中國經濟轉差、油價急跌,都必然會引起波浪,近日的動盪只不過是一個開始,在外圍經濟環境疲弱的情況下,不難預測大上大落的日子還陸續有來。
納言(多倫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