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孩子不「特殊」!
家長收到校方通知,邀請出席學校支援小組(Student Support Team,SST),他們很多時都不願意出席,認為沒有必要,更不接受自己的孩子需要特殊教育。其實,當中存著好些誤區,家長需要明白,才不致延誤孩子的發展。...
引起關注的個案
個案一:行為舉止異常
一年級的Jackson,最近在班上的表現,令老師和家長十分頭痛。據老師說,他常常不自覺地擠眉弄眼、裝模作樣;剛開始時大家都以為Jackson是調皮搗蛋。可是,日前Jackson突然不斷用手拍打自己的臉,並且大聲叫嚷,嚇壞了其他小朋友。老師把Jackson的個案,帶到校內支援小組(In-School Support Team, IST)討論,作了一些評估及討論後,原來Jackson患上了妥瑞症(又稱抽動症 Tourette Syndrome),由於及早發現,Jackson接受了行為治療,情況得以改善。
個案二:咬字發音不清
老師發覺就讀幼稚園低班的Candy,說話時出現口吃、難於表達和組織、常把字詞重複,或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下來,常引來其他同學嘲笑,令她更害羞、少說話,甚至沉默不語。老師邀請家長出席SST,彼此溝通和商討,最後得到專業語言治療師和社工的幫助,矯正及訓練Candy的發音,加上家長耐心的鼓勵和支持,讓Candy尋回自信,克服了說話障礙。
學校的一般程序
在校內,老師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、行為表現及生理發展,如果發現某些學生明顯地不能跟上進度,或在班上的表現不合群,或常常搗蛋,老師便會在IST中提出,討論和瞭解學生的情況,如有需要,小組會把個案轉介SST,並邀請家長出席會議,再予以策略性及針對性的幫助,或建議學生作一些心理、語言測試等評估,如他們需要接受特殊教育,便交由識別、安置、審核委員會(Identification, Placement and Review Committee, IPRC) 跟進,同樣會邀請家長加入討論參與。
家長普遍的誤解
不少家長對出席學校的會議十分抗拒,原因可能並不明白小組的運作和功能,或者對這些小組存著一些誤解,包括:
* 不接受孩子有問題:有些孩子能說流利的英語,可是在語文學習上出現障礙,以致家長察覺不到孩子出了問題。
* 家長往往把特殊教育與唐氏綜合症(Down's Syndrome)和自閉症(Autism)聯想起來,因而不願意孩子被標籤成「特殊」兒童,抗拒孩子需要接受這類特殊教育;其實,這些孩子是需要經老師、社工、專業人士評估,並加以適當地矯正和指導,幫助他們融入主流學習。有需要的話,才安排他們接受特殊教育(Special Education)。特殊教育其實泛指「非常規」的學生,包括特別出色、突出的天才學生,也包括身體上有特殊需要,例如弱視、行動不便,或有學習障礙(Learning Disability)的學生。
* 家長本身英語能力不佳,認為沒必要出席,其實,學校可以為有需要的家長安排傳譯 員,作為家長和學校的橋樑。
* 以為家長無權參與或拒絕學校或教育局的決定。其實,家長絕對有接受或拒絕的選擇權。如需要接受特別的學校教育,校方會鼓勵家長,先帶同孩子前往觀察、熟悉環境,再決定是否接受這安排;有些孩子在接受了一段時間的特殊教育後,便可以重返主流學校上課。
認識IST及SST
IST-主要是老師在校內協助有需要,或心智及生理發展較同齡孩子緩慢的學生。這個支援小組成員包括,一名學校行政員(School Administrator)、老師、特殊教育資源老師(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Teacher)、
方案及資源老師(Methods and Resources Teacher, MART)等,他們主要是推行策略性的行動計劃,指派工作給老師或有關人員,跟學生溝通,幫助他們在學業、品格上的發展。
SST-倘若學生的進度未如理想,IST可把個別學生的個案轉交SST跟進。這個支援小組由學校行政員、教學資源老師(Resource Teacher)或特別教育部的專業人員、社工、語言治療師(Speech-Language Pathologist)、物理治療師(Physiotherapist)或心理輔導員組成。他們主要評估學生的需要,從而提供幫助;由於家長的參與十分重要,因此鼓勵家長務必出席。
總括來說,支援小組的目的是提供幫助,而不是要懲罰學生,或者在討論會上指責或奚落家長;家長需持開放的態度,積極參與和配合,正視孩子的問題。所以,當收到校方邀請出席的通知,就別再拒絕了!
莫珍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