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親的焦慮
自從有孩子後,感到越來越缺乏安全感,好像常擔心大門未關好(為此差不多每天離家後也要折返檢查)、子女會發生意外(為此禁止他們獨自外出)、身體健康出現問題(為此嚴格控制飲食)......丈夫認為我太緊張,好幾次叫我去看醫生,但作為媽媽,多一點危機感有何不妥? 兩個孩子的媽媽
兩個孩子的媽媽:
謝謝來信。所謂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」。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生活、工作或人際關係上的壓力,而引致情緒的緊張,例如:考試、見工、見家長(會見未來翁姑或岳父母)、表演、演說、當主持或會見特殊人物等等,都免不了擔心或焦慮;但如果擔憂或焦慮情況持續,且出現過分或不合理的狀態,便需正視及求助。
有關你的情況,不妨從以下一些提示,作自我檢視及瞭解:
(一)檢視自己有否過分及不合理的焦慮及擔心的癥狀。焦慮症的種類大致分為:無端驚恐症、特別恐懼症、廣場恐懼及空室恐懼症、社交恐懼症、強迫觀念與行為、嚴重創傷後遺症及廣泛性焦慮症等。按來信所示,你的情況看似較接近強迫症(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,簡稱OCD),患者對事物有著重複及強迫性的念頭、思想或衝動(obsessive)。這不能自制的念頭或思想,會導致極度的不安和焦慮,因患者通常會怕自己的想法(compulsion)、行為(即便是沒有做的事),會為自己、身邊的人帶來不幸,因而產生強烈的焦慮,故會透過重複一些行為或想法,以求減低這種焦慮(即使那些行為和想法是無助解決問題)。雖然強迫行為可能會帶來暫時的放鬆,但長遠來說,卻會令自己被強迫觀念所牽制,最後反會加劇焦慮。反思你:1)有孩子後越缺乏安全感;2)常擔心大門未關好而重返檢查;3)因怕子女生意外而禁止他們獨自外出;4)怕他們身體健康出問題而嚴控飲食等等狀況,是否與強迫症相似?所謂「旁觀者清」,丈夫對你的關注及建議你求助於醫生是十分可取的。
(二)認識焦慮的影響、治療及自助。焦慮症除帶給患者心理、生活及人際關係上的困擾外,亦會對其健康、身體機能、免疫系統等有所影響;尤需關注的是,對家人及孩子的負面影響。孩子通常是會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模式來模仿學習,患者的焦慮症自會對他們有所影響。如果不及時面對,其影響可以是深遠的。鼓勵你勇敢地面對問題,接受丈夫的建議,先向家庭醫生求診,有需要時他自會轉介給精神專科醫生,作進一步的藥物診治,再配合專業心理治療,可收相輔相成的果效;其中以行為治療法或認知行為治療法較常用見效。其實,無論使用哪種療法,最重要的是,患者與治療師建立互信及合作的關係,並且需要患者與治療師坦誠探討問題,共同有耐心處理病症。不能期望一蹴而就,因而半途而廢;除求助於治療外,瞭解自己的性格、學習保持精神及心理健康,亦十分重要。泉源輔導中心將於8月16日至10月8日期間的八個星期六(早上10時至中午12時),為患有一般焦慮症狀的人士,舉辦「顫而不驚」小組「自療」技巧學習系列,以助減低焦慮驚恐、穩定情緒,提升自我控制力,鼓勵報名參加(詳情可瀏覽泉源網站),亦鼓勵閱讀有關書籍,如湯國鈞等著的《焦慮治療》、蘇劉君玉著的《認識精神情緒病》。
所謂「預防勝於治療」、「病向淺中醫」,很多時人們對心理及精神病都存著負面的標籤或誤解,導致很多不必要的傷害、延誤診治、破壞家庭幸福、惡化社會整體性健康。期望大眾正視自己、家人及社群的心理精神健康,彼此守望相助、愛人如己,共同創建和壯大全人、家庭及社會的健康和諧。
古潔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