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解加國流行騙術
根據加拿大反詐騙中心(Canadian Anti-Fraud Centre)最新公佈的2016數字顯示,截至去年10月為止,中心接獲超過5萬宗投訴個案,近二萬人損失金錢,總額達六千三百多萬元,然而CAFC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,估計只有5%的人願意舉報,實際受害人遠超這數字。年近歲晚,加上報稅季節即將開始,騙徒肆虐之際,專家教你防騙基本功,拆解當前流行騙術。
「假冒微軟騙案」(Microsoft Scam)是「假冒加拿大稅務局騙案」(CRA Scam)以外的另一個大型騙局。據估計每年有280萬加拿大人,接到這種技術支援詐騙電話,有20萬人中招受騙,個別案例被騙 金額高達20萬元。此外,更有人因為識破騙局而和騙徒爭吵,被騙徒恐嚇聲稱知道他的姓名地址,且要派人上門殺他。
2014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曾查封了兩間以類似手法行騙的公司,公司在兩年內收入達1億2000萬美元。
「他們非常機動,只要那個地方有電源,放幾台電腦就可以作案了。」Williams對本報記者稱,有些騙案銷聲匿跡了好幾年,突然間又會捲土重來,雖然電話和電郵地址不同,但劇本情節一模一樣。「幾年間大家都會漸漸淡忘,騙徒可以找新一代下手。所以,對付騙案最好的方法就是傳媒報道,越多人知道,他們就越不能得逞。」
為免重蹈覆轍,CAFC為我們拆解了幾個流行騙術的原型,只要熟知了解騙局,一切「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」。
投訴最多:勒索(Extortion)
假冒加拿大稅務局(CRA)勒索詐騙案,是過去幾年間最常見的騙術,由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為患至深,也使勒索類的詐騙案高踞2016第一位;雖然10月時印度一非法電話中心,有70名涉嫌假扮加拿大稅局的騙徒被捕,CRA騙案數字急劇下跌,但相信這種騙案必會死灰復燃。騙徒通常假扮稅局職員,聲稱事主欠稅3,000元,需要在一小時內經 Western Union 或 Money Gram 等滙款公司將錢滙出;或是購買禮物卡(如蘋果iTune卡);或是索取信用卡號碼。不肯依循要上法庭申辯的話,可能面臨9萬元罰款或入獄14年。個別電話更會索取事主個人資料,例如醫療卡、護照及駕駛執照號碼。
過去幾年,這些電話一般打至家用電話,而近期開始打到手機上,但騙徒連事主的名字也說不出,必然是冒充的。
除假稅局外,更有假加拿大移民及公民部(CIC),使用類似橋段,誣稱事主的移民紙(landpaper)出現錯誤,需要立即付款1,800元行政費更正,否則可能被遞解出境。
拆解:
* 稅務局不會詢問個人資料,例如信用卡、醫療卡及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;
* 稅務局也不會恐嚇你,不交稅要罰款或入獄;
* 稅務局不會將你的個人私隱在電話留言,也不會讓你將個人資料留在電話錄音中。
* 公民及移民部不會要求在電話裡付費,也不會在電話裡問一些已填在表格上的個人資料(出生日期、護照號碼等)
漁翁撒網:網絡欺詐 (Phishing)
"Phishing"一詞意指騙徒利用虛假電郵或短信,在網絡中引人上釣,攫取個人資料。事實上CRA騙案除電話版外,更有電郵版。「這種CRA電郵,早在10年前已出現,起源於前蘇聯等東歐國家,信中要人回覆,很多人都受騙了,這種手法非常成功。」據Williams估計,這種電郵一個月可發出1000萬封。
這些詐騙電郵通常有不同種類:「有些提供鏈結讓人點擊,有時點擊下去沒有反應,但其實已下載了間諜軟件,盜取電腦內的資料。另一種則向你索取個人資料,例如是SIN卡號碼、信用卡等個人資料。」Williams見過有人不慎被騙,兩小時後銀行戶口已被人挪用;而偽裝的機構各種各樣都有,銀行甚至是皇家騎警(RCMP)亦然。他指出:「20年前,那些中奬詐騙信以郵件寄出,一寄就300萬封到全世界各地去,現在用電郵短信不是更容易嗎?規模更大。」
拆解:
* 絕不回覆不明來歷的電郵或短信,也不點擊任何鏈結,不打開任何附件;
* 儘快刪除可疑郵件或短信。
騙上騙:服務(Service)
假若前文提到的陳先生,遵照「微軟技術支援」指示,他會被引導到不知名的網站,以「清理病毒」之名,被人下載間諜軟件,操控電腦,然後工作人員會向他推銷防毒服務套餐,一年好幾百元不等。
而這個騙局更有下文,幾個月後「工作人員」會稱有優惠可以退回收費,退款已直接轉賬至事主的戶口。但Williams稱,實情是騙徒操控了事主的網上銀行帳戶,款項是由事主的個人信貸戶口(line of Credit)中調出。騙徒更會訛稱$499的退款,一時打錯銀碼退多了變成$4,990,請求事主將差額電匯給他,事主眼見自己戶口真的多了錢,也就不虞有詐將款項匯出。
事後銀行通知他,信貸被透支才發現被騙。「去年8月,我們接過一位斯高沙省女士的舉報,她損失了15萬元,有人更被騙了超過20萬元,一切都從這個微軟修理電腦的騙局開始......」Williams指出,騙徒有良好的IT知識,看來友善合作,一般人難以識破。
拆解:
* 微軟不會打電話通知你電腦中毒;
* 永遠不要向陌生人在電話中提供信用卡資料;
* 不要讓人遙控你的電腦。
假支票:工作(Job)
工作詐騙案的數目最近有上升的趨勢,由2016年5月的第7位上升至10月的第5位,全年排第7位,但損失金額超過340萬元,平均每個受害人損失達六千多元,情況嚴重。騙徒通常會在網上的免費分類廣告,例如Kijiji、Craigslist、Monster和Workopolis刊登廣告,或寄出電郵短信,招請「卧底買家」(Mystery Shopper),請你假扮買家,測試不同商店的服務質量。騙徒通常會寄給你一張支票及任務執行清單,支票通常都是由「大企業」發出。假若金額是3500元,其中好幾百元用作人工,另外就用來購物,其中約二千元拿來電滙到如巴西等國家,用來「測試」匯款公司的服務。「但兩週後,銀行會告訴你,那張支票是假的,電滙的錢就要白白墊付了。」對新移民來說,很容易墮入這種工作陷阱;除了卧底買家外,還有收數人(collector)等其他職業騙局。「騙徒會訛稱自己是在中國等地的大企業,有好多加拿大客戶,客戶的支票由你來收,留下服務費後,電滙給他們。」結果所謂客戶的支票,當然都是假的,Williams就曾見過一些很勤快的「僱員」,一接到支票,就電滙出去,公司馬上又再寄給他支票,前後收到五張支票,電滙了五筆錢,之後才收到銀行通知,第一張支票出問題,共捐失了五筆滙款超過一萬元。
拆解:
* 小心在網上刊登自己履歷;
* 正當僱主絕不會寄出款項後,要求僱員將部分寄回;
* 在匯出任何款項前,請銀行核實支票。
先交行政費:中獎(Prize)
2010至2013年間,一個專門針對華人的中奬騙局,曾經出現在多倫多及溫哥華。CAFC收到投訴,事主被一間聲稱來自澳門的公司,以普通話告知他們將在加拿大開設賭場,事主在開幕大抽獎中了三奬,奬金是12萬美元,
但領取奬金前,需要先交錢作行政費用、保險金,事主共匯出分別為1,000、3,000、兩筆2,500元,合共9,000元的款項,事主更提供了銀行卡號碼,但最後卻領不到奬金,也再聯絡不上之前的「職員」。Williams稱騙案手法會循環再用,他相信這種專騙中國人的伎倆會再度出現。
拆解:
* 正當的抽奬,都不會要求中奬者先付款後領奬。
* 所有行政費用都不應經由滙款公司或信用卡預付公司如Green Dot發出。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