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改革先驅馬丁‧路德簡介-讀《基督教會史》和《馬丁˙路德神學》有感(下)
為福音真理作最偉大見證
1520年12月10日,路德將教皇咒詛他的教諭聯同天主教會法典,當著大學數百名學生、教授、市民面前焚燒。次年,德國皇帝查理五世按教宗的請求,命令路德到沃木斯國會(The Diet of Worms)上聽審,這是個要冒生命危險的旅程。路德臨行前對他最忠實的同伴墨蘭頓(Melanchthon,1497-1560)說:「親愛的弟兄,如果我不能回來,如果我的敵人將我置於死地,你必須繼續努力,在真理上堅定不移。只要你能活著,我的死就算不得甚麼了!」
4月17日,下午四點國會審理開始。在皇帝的面前,一位審判官問路德:這些書是否你寫的?你要收回它們,還是繼續維護?路德肯定了第一個問題;對第二個問題,他懇求皇帝給他一日考慮。4月18日國會繼續,路德陳述自己的觀點,但審判官要求他直接回答,是否要收回他的觀點。路德說:「除非用《聖經》的文字和明白的理性,證明我是錯了,否則我絕不放棄自己的觀點,因為我不能昧著良心辦事。」緊接著,路德在眾人面前,為自己所堅信的福音真理,作了歷史上最偉大的見證。他說:「我不能移動,這是我的立場,但求上帝幫助我,阿門。」4月26日夜晚,路德離開沃木斯,在腓勒德力三世的幫助下逃走,自此,路德終身為帝國罪犯。
改教運動揭開基督教新頁
1521年12月,路德開始翻譯德文新約的工作,同月,墨蘭頓出版小書《神學要點》,第一次系統列出了路德派神學觀念。路德所翻譯的新約《聖經》於1522年9月出版,被德國人民所喜愛。這時候,路德開始的改教運動,在德國已經爆發起來,不久蔓延至西歐其他國家,基督教新的一頁歷史展開了。
1522年3月6日,39歲的路德返回威登堡,原因是威登堡的教會紛紛改革,但激進的改革派推行的措施,引起社會動蕩不安,包括統治階層,當地邀請他回去應付這激進的情形。路德對改革的進程持保守和漸進的態度,他既反對羅馬天主教,也反對那些他認為激進的改教者,許多激進改革者與之分裂。1522年11月德國國會開會,體現出德國普遍對改教運動的贊成。1523年,路德編輯了一套崇拜禮儀,展現出改教運動的特點,特別突出了講道要列於崇拜中心地位。路德宗教會也具有國家教會的特徵。
凡不違反聖經的便不阻攔
德國西南部農民生活痛苦,在1524年起義,雖然改教運動不是主要原因,但過激的宣傳也有一定的影響。農民提出的要求比較合理,路德最先同情,但後來農民行動越加暴烈,漸演化為無政府狀態。路德遂起惡感,並撰文要求諸侯鎮壓之。1525年,諸侯鐵血鎮壓,結果是德國南部對於路德的改革產生離心分裂。
1524年春,德國國會又提出緝拿路德,同年羅馬天主教同盟形成,而支持改革的各諸侯也形成聯盟。1525年6月13日,路德與波臘結婚,美滿婚姻成為佳話。1526年8月29日,德國國會開會,允許各諸侯自訂宗教政策,這使路德宗迅速成長。路德發行德文彌撒與崇拜儀式,聖禮只保持聖餐和浸禮兩種,崇拜場所除去了祭壇及偶像。他對採用規條的原則是:「凡不違反聖經的,便是擁護聖經的,聖經也不阻攔它。」所以,一些羅馬天主教的習俗被保留。1529年,路德編制大小兩種信仰問答書(Short Catechism, Large Catechism),成為改教運動第一個信仰指南。1529年2月國會又再次召開,打壓和限制路德宗教會。路德派的國會議員在4月19日向國會提出正式抗議,後因為這次抗議,而被稱為「抗議宗」。
教會歷史上重要人物之一
1529-1540年是德國抗議宗的快速發展期。1530年墨蘭頓編成《奧斯堡信條》(Augsburg Confession),這是抗議宗最重要的信仰文件之一。天主教人士佔多數的國會,決定抗議宗必須在1531年4月15日前歸回天主教。1531年2月,路德派諸侯在施馬加登開會,組織建施馬加登(Schmalkalden)聯盟,對抗反改教勢力,拒絕執行國會決定。1532年7月23日,查理五世與施馬加登聯盟簽訂和約,但皇帝於1541年返回德國,他認為需用武力解決抗議宗。
1546年2月18日,63歲的路德去世。「路德晚年喜少憂多,他的健康久已欠佳......幸而他有個足以安慰他的快樂家庭,對於自己所傳講的福音,仍能十分自信。他所開創的事業,已經發展至任何有天才的個人有所不能支配的地步。所以,改教運動也無須再要他來從中主持了,然而他在教會歷史上,總不失為最偉大的人物之一。」
1547年之後,抗議宗諸侯軍隊多次被天主教勢力擊敗,情況萬分危急,但1552年,抗議宗軍隊擊敗皇帝軍隊,1555年9月25日簽訂《奧斯堡和約》。在帝國內,抗議宗和天主教取得平等地位。該條約是宗教自由的一大進步,但此時只限於抗議宗和天主教。改教運動中的教會之抗議宗,終於獲得在國家中的合法地位!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