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教運動早期第二位傑出的領袖慈運理-讀《基督教會史》和《宗教改革運動思潮》有感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一七年七月
五百年前開始的基督教改教運動的第一代改教家中,繼馬丁‧路德後,第二位就是瑞士人慈運理。他在瑞士說德語的地區開始了改教運動,造成改教運動向德國之外成規模擴展的趨勢;他的神學觀和路德又有相當不同的特徵,他所影響的蘇黎世地區教會成為「改革宗」,這直接影響了加爾文的改教活動。
改革教會動機 來自對《聖經》的理解
慈運理(Huldreich Zwingli, 1484-1531)於1484年1月1日出生聖加倫州吐根堡河谷,一個小村威得浩斯(Wildhaus)的富裕村長家。當時,瑞士是由13個行政區組成鬆散的聯邦,各自好像一個民主的小國。他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,1498-1502年就讀維也納大學,1502-1506年就讀巴塞爾大學,在此期間受到當時正在蔓延歐洲的人文主義思想,特別是伊拉姆斯的人文觀影響,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了他後來改教路線的特點。慈運理的宗教經驗不同於路德,路德有深沉的個人「罪得上帝赦免」的屬靈經歷,而慈運理具有理性、激烈的秉性,他改革教會的動機,直接來自於他對《聖經》的理解。 1506年,他被按立為教士,在格拉魯斯任區牧10年。他鑽研希臘文,講道很有力量。1515年,他作為瑞士雇傭軍的隨軍牧師,親身參與了馬裡尼亞諾戰役;瑞士軍隊並沒有像瑞士軍刀長矛那樣鋒利,被法國軍隊痛擊,死傷慘重,陣亡和被俘約11000人,是法國近兩倍的數目。慈運理極具愛國熱忱,目睹同胞的慘狀,遂堅決反對同胞被雇傭代人參戰,失喪生命,遭受屈辱。此後瑞士人再不作雇傭軍;在此影響下,瑞士逐步形成一個中立性的國家。
對神旨意降伏 自己全然交給上帝
1516年,慈運理調往本篤會(Benedictine)修院擔任「民眾教士」(Leutpriest)三年;他受到路德思想的影響,已相信教會有改教的必要,並且相信《聖經》,而不是人文主義傳統,是基督教信仰和實踐的基礎。他從1519年1月1日起,在蘇黎世大教堂擔任「民眾教士」,他開始系統教授《聖經》各卷書,這和天主教傳統有了很大區別。1519年8月,蘇黎世爆發疫病,他牧養安慰許許多多垂危的人,自己也染上疫病差點死亡,連他一個可愛的兄弟亦不能倖免,到次年2月約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死亡。在這樣的處境下,他反省自己的生命,思考自己的信仰,形成了他的「護理」(providence)神學觀。1919年秋天,他寫下了《瘟疫之歌》,其中的兩節歌詞是他對上帝旨意降伏,將自己全然交給上帝之心的表露:願你的旨意成就 因為我一無所缺。
我是你的器皿 供修復或毀壞......
他在疫病中存留下來,認為自己只是上帝的工具,自己的人生目標是,為上帝對自己生命的旨意而被祂使用。慈運理神學的核心就是上帝絕對的主權,人類對上帝的完全倚靠。
憑祂主權揀選 上帝管治凌駕一切
「唯靠上帝!」在他的最後著作《論護理》(On Providence),他把《聖經》中神的主權觀念加以發揮,上帝的管治凌駕一切,包括人類和其他受造物,它「凌駕一切成因之上,即使所謂第二因,也不過是上帝所利用的方法而已。世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礙上帝的作為。」上帝是最高的善,世界上雖然有邪惡苦難,但這不能否定上帝的義,上帝是全知的,「在一切事情發生之前祂已經看見,事情應怎樣成就祂也安排妥當了。」上帝完全按祂善良的本性而行,祂關顧和安排世界上的一切。人無法改變上帝的作為,有限的人也不能完全理解神的心意,但因著信靠至善的上帝,生命是積極的,盼望成為上帝所使用的工具而實現人生的價值。路德神學的中心是「得救之法」,以及「罪得赦免」的基督徒,享有的自由的兒女地位。慈運理神學的中心是上帝的旨意,信徒要遵行《聖經》所啟示的上帝旨意。 從上帝的護理或管治觀,慈運理自然進到上帝的預定觀,也即上帝對於人永恆命運的安排,他更多使用「揀選」一詞來代替「預定」。揀選是出於上帝的慈愛,撇棄是出於祂的公義。上帝的揀選不是基於祂的預知,而是因為祂的主權。蒙揀選的人是因著耶穌基督救贖恩典來得救的。所以,在上帝憑著祂的主權來揀選人,因著耶穌犧牲的救贖,人得到永恆的拯救上,人的意志和人的善行毫無價值。上帝不是與人討價還價的上帝,基督徒也不是老舍《正紅旗下》那位老婆婆,她給大佛、關公、財神、灶王等神像天天上供,但覺得所求不靈時,就指著它們罵:「你們這群!吃著我的蜜供,鮮蘋果,可不管我的事,甚麼東西!」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