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正確
政治正確(political correctness)很早已經出現,到上世紀末廣泛流行。本意是指採用一些中立措辭,以避免冒犯社會上某類特定群體和人士,例如族裔、國籍、性別、性向、信仰,體態,甚至不同政見,後來卻發展至包括思維、立場和觀念。中國官方《人民日報》於2000年年底發表過一篇文章,批評西方「政治正確」無疑是昔日文革時期的「上綱上線」;傾向某類政見的傳媒、政客和機會主義者,往往拋出「政治正確」來贏取道德上的優越感和支持。
時至今日,政治正確已變成顛倒黑白、扭曲歷史、多數服從少數的一個怪現象,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。從前被指「迫害」小眾的人,反過來遭到這些小眾迫害,即受害者(victims)變成了勝利者(victors)。曾有英國白人小女孩天真地說,非裔同學長得像「巧克力」,竟引起軒然大波。
現代基督徒嘗盡了政治正確的苦澀,人家不會向您「祝賀聖誕快樂」,不稱呼這節日為「聖誕節」,您幾乎不能在公眾場所敬拜,不能在公立學校禱告。最近,一班穆斯林在魁省野生動物園內禱告,雖然也惹來非議,但反對聲音不多;我猜想,如果換上一群基督徒,可能已是一宗政治事件了。另一例子是,政客紛紛亮相同性戀的巡遊,也在社交媒體發放他們出席其他宗教團體節日慶典,假如他們大曬出席基督教的祈禱會,肯定他們會流失不少選票。
梁振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