賣大包
兒時跟父親上茶樓,一定嚷著要吃大包。大包比叉燒包大得多,一籠一個,擘開即露饀,有豬肉球、冬菇、鮮笋,還有半邊熟雞蛋,既好吃,又能填飽肚子。原來賣大包是早年廣東茶樓營運的伎倆:老闆以超值的大包廉價推出,藉以招徠顧客。後來,「賣大包」成了廣東話流行語,送人情、大平賣之意。
近日茶敘,與簡校長聊到廣州和香港大同酒家的對聯:「大包難賣,大錢難撈,針鼻削鐵,只向微中取利;同父來少,同子來多,檐前滴水,幾曾見過倒流?」這對聯用鶴頂格,在上、下聯首嵌入「大同」二字。對聯首句的大包難賣,並非說沒有人買,而是指利潤微薄,甚而虧本,生意不易做;針鼻削鐵,是微中取利的傳神比喻。當看到同父來少,同子來多二句,自己也為過去所作而羞愧。聯中的針鼻削鐵、微中取利、檐前滴水成了時人慣用的詞語。雖然對聯不太工整,但廣為人知,因內容對人情世態觀察入微,寫出對世情冷暖的無奈。
一般人寵愛子女多於敬愛父母,以花在二者的時間金錢比較,不言而喻。先賢大力提倡孝道,《聖經》十誡提到當孝敬父母,都是針對人性的弱點多加督促。至於子女,操心的是教養問題;傳聞大同酒家首用女招待,曾有兩名二世祖,為討女招待歡心,竟用五百元紙幣點火炫富,看誰率先把壺水燒開。今昔相同,不無感慨。
梁立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