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家的價值挖掘-兼愛觀 讀《墨子•兼愛上 / 中 / 下》有感 權陳
上期我們已提過墨家的尊重上帝和天意觀,這次談談其備受爭議的兼愛觀。墨子在《兼愛上/中/下》裡,集中論述了他的兼愛觀,即「兼相愛,交相利」。
包含著愛人如己思想
墨子所處的時代禮樂崩塌,混戰不休,他盼望找尋聖王之道,以利天下人民。他認為社會混亂的原因,就是人與人之間不相愛,而「若使天下兼相愛」,則社會可穩定,仁義可暢行(《兼愛上》)。中國著名哲學家張岱年總結它是墨子思想中的「人類生活之最高準則。」 兼愛觀中的兼相愛和交相利,是有機聯繫的整體。「兼」就是無差別之意,「兼愛」就是無差別地去愛他人,「即是對一切人無所不愛,不分遠近,不分等級,廣泛地愛所有人民,也即是無差等之愛。」看待別人、其家人與國家,就像看待自己和其家國一樣。這種兼愛包含著極為寶貴的「愛人如己」的思想,「愛人若愛其身」—《兼愛上》,「吾聞為高士於天下者,必為其友之身,若為其身;為其友之親,若為其親……《兼愛下》」。墨子兼愛觀和儒家仁愛觀有共同點,但區別是明顯的;後者是有差別的愛,是從近親血緣生發延伸出去的愛,是有尊卑等級的愛(儘管哲學家牟宗三把階級和等級之尊作了區分,但階級和等級在當時社會是極度重合的);正如孔子講:「仁者,人也,親親為大;義者,宜也,尊賢為大。—《中庸》」
兼相愛可達成交相利
兼相愛可以達成交相利。「利」,首要含義是利於天下人民,而不是個人的私利。墨子說:「仁人之所以為事者,必興天下之利,除去天下之害……(《兼愛中》)」具體講就是君惠臣忠,父慈子孝,兄弟和調等。「利」也表示當人去踐行兼愛時,能帶給他人及其家庭國家益處;而反過來,也間接地給自己和其家庭國家帶來了益處,因為你無私地愛了別人,別人就會無私來愛你。墨子說:「夫愛人者,人必從而愛之;利人者,人必從而利之;惡人者,人必從而惡之;害人者,人必從而害之。—《兼愛中》」 兼愛中的「愛人如己」觀,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的觀念中,跟《聖經》的愛人觀最為接近的。《聖經》說:「耶穌對他說: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、愛主你的上帝。這是誡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其次也相仿,就是要愛人如己。這兩條誡命,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。」(馬太福音22章37王40節)」吳羅瑜博士解釋:這兩條是舊約聖經的精義,是舊約的根據和基本原則,維繫著舊約的各項教義。
兼愛為極美好的理想
兼愛是仁是義,但有人認為要行出來,就像舉起泰山來跨過長江、黃河一般—《兼愛下》。墨子則認為,它可以施行出來。第一、古代賢王如大禹、商湯、周文王和武王等都行出了兼愛《兼愛中/下》。第二、「言而非兼,擇即取兼,此言行拂也。—《兼愛下》」暗含兼愛是人心所向。第三、兼愛既是善,就一定能夠用上—《兼愛下》。第四、只要自上而下,用獎勵和懲罰,就可以使天下人行出兼愛—《兼愛下》。 墨子以兼愛觀為基礎,進而主張「非攻」、「節葬」ˎ「非樂」等等。儒家和道家批評這些觀點。孟子說;「墨子兼愛,是無父也,無君無父,是禽獸也。—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」孟子的批評並不公平,墨子是主張孝親和遵君的,但只是要用兼愛之法。誠然,兼愛是極美好的理想,但人性中深藏的罪性,使人的愛總是帶著親疏。人也總是想別人愛自己和對自己付出更多一些。社會上缺乏兼愛的榜樣,人想兼愛也難有力量去兼愛。墨子和其弟子一生踐行兼愛,犧牲自我,崇高偉大;但兼愛觀和墨家學說,後來一直在華夏大地上不被廣為接受,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!
耶穌犧牲的完美榜樣
為甚麼《聖經》中愛人如己的觀念,能被基督徒接受呢?因為道成了肉身的基督耶穌,祂平等地愛所有人,祂為世人犧牲,是愛人如己的完美榜樣。基督徒因著信靠上帝耶穌,就遵守《聖經》的教訓,並因聖靈所賜的力量,不斷地實踐愛人如己。聖徒保羅說:「我不以為自己是已經得著了,自己還要朝著上帝所給的目標去追求。」(腓立比書3章13、14節意譯)。這就是基督徒對於愛人如己的生命態度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