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騙技3 詐騙中國留學生和新移民
騙術的橋段許多時都會循環再用,一些幾年前在中港流行的電話騙局,最近一年赫然在加拿大,以及世界各地例如丹麥出現,專門欺詐中國留學生和新移民。
虛擬綁架雙向詐騙
去年轟動加拿大華人社區的騙案,首推針對中國留學生的虛擬綁架;4名多倫多中國留學生被騙失聯,騙徒其後向其在中國的父母騙取贖金。中國駐多倫多總領館去年11月就發出聲明,指在安省和緬尼托巴省有人訛稱「中國國際刑警駐渥太華聯絡處」警官,或中國駐多倫多總領館工作人員,告知學生名下有一份寄回中國的UPS快遞包裹,被中國海關查扣,內含多張銀行卡(或多本護照),要求受害學生根據其指示轉接到報案中心,隨後開始套取受害人個人信息。
部分中國留學生更反映,接到自稱領館工作人員電話,告知他們護照等身份證件出現問題,已被限制入境中國,要求配合調查;而所謂「配合調查」就是恐嚇受害學生,最好是躲起来,切斷與親友聯絡。之後騙徒再聯絡學生在中國的父母,聲稱已經綁架其子女,勒索贖金。這些詐騙電話的來電顯示都是「中國領館」。
香港早有假冒案例
事實上,類似的案件早在2015年已在香港發生,香港警務處更在網站提醒市民:「近期最常見的手法是,騙徒假冒速遞公司職員致電受害人,以包裹內發現違法物品為由,訛稱受害人已干犯內地法例,並將電話轉駁至訛稱為內地執法人員的同黨。為增加其可信性,騙徒會指示事主登入虛假的內地執法機關網站,而事主會在該網站看到有關自己的通緝令。騙徒繼而會以證明受害人清白為藉口,要求受害人提供個人資料,或要求受害人將款項轉到指定內地銀行賬戶;又或由假冒警務人員的騙徒,直接交收款項。當中亦有騙徒指示受害人入住酒店,以及斷絕與外間聯絡以逃避追捕,從而向其家人騙取綁架贖金。」個中細節和加拿大版如出一轍。
去年8月一名在香港浸會大學攻讀碩士的內地女生,就這樣被騙去115萬港元。2016年一名26歲的臺灣青年在香港被詐騙集團入侵電腦,在熟悉其生活作息及工作情形後,隨即冒充警方,指受害人涉及不法案件已遭通緝,要求被害人至指定地點自我看管,準備接受調查,並指示被害人不得與家人聯繫,歹徒隨即向被害人母親要求200萬人民幣贖金。
留意其他地區案例
加拿大反詐騙中心(CAFC)的高級反詐騙專家 Daniel Williams 對本報稱,有些騙案手法銷聲匿跡了好幾年,突然間又會捲土重來,雖然電話和電郵地址不同,但劇本情節一模一樣。「幾年間大家會漸漸淡忘,騙徒可以找新一代下手。所以,對付騙案最好的方法就是傳媒報道,越多人知道,他們就越不能得逞。」同樣地,一些發生在中港臺、美國的騙局,因為背景、文化相同,也可以行使在加拿大的華人社區中,預防騙徒最好的方法就是,早早地認識他們的伎倆,以下是不同地區的行騙資訊。加拿大反詐騙中心(Canadian Anti-Fraud Centre);www.antifraudcentre-centreantifraude.ca/;香港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;www.police.gov.hk/ppp_tc/04_crime_matters/adcc/
號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