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鳳鳴岐(二)
古琴藝術在二零零三年及二零零六年,分別被列入世界及中國國家級非物質遺產,而躺在博物館的古琴《彩鳳鳴岐》又有重生的機會。
浙江省博物館要貫徹文化遺物保護方針,而如何保護和利用館藏的老琴擔子落在工藝部主任范佩玲肩上。難處是如何拿捏平衡點:要保護,理應越少把弄越好,算是拿來看,也要戴上專用的白手套;但琴的靈魂是聲音,好好利用最好能撫弄,若戴上手套彈奏,觸感不敏銳,又容易鉤擦到老琴面上的斷紋。還有,千多年木製的老琴,能否抵得住上弦後百多公斤的張力,也是要考慮的問題。請來琴人成公亮和丁承運來商榷最適合不過了:成老師常撫弄的也是一張唐琴《秋籟》,對唐琴的可活化性有底。但當他為《彩鳳鳴岐》上了一般的絲弦後,應有的陰柔圓潤琴音沒出來。好琴的音質也得靠好弦的振動來體現,於是又請來香港琴人兼琴弦專家黃樹志:黃老師深覺用絲弦彈奏,才能達到古樸高雅之趣。他在絲弦製法面臨失傳下,花了二十多年時間,苦心經營,終於研製出優質的《太古琴弦》。當黃老師為《彩鳳鳴岐》上弦後,那陰柔圓潤的琴音又重響了。
在唐代雷琴《鳳凰和鳴》演奏會上,用的就是《彩鳳鳴岐》和另一張唐琴《來凰》。老琴活化,來得不易。這活化過程,展現了「萬事互相效力」的道理。
梁立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