粵曲與顫音(二)
地方戲曲最重視韻味,韻味體現在風格,而風格常與地方語言和地域色彩相關。粤曲界前輩多不用顫音,想這和粤語特色有關。
有外籍朋友說聽粤語像聽唱歌。一點不差,這和粤音聲調有關。粤音有九聲:陰平、陰上、陰去、陽平、陽上、陽去、陰入、中入、陽入。如Yen音,在九聲裡就是:因、忍、印、人、引、孕、一、日(把音提高,讀摘日的日)、逸。入聲是閉口音、讀如Yet。這九聲以音樂上的音高來分,相若:3、2、1、5、7、6、30、10、60。所以粤音九聲,三個入聲為3、1、6的短速音,實質上只有六聲而已,但這比較其他的語言,音高已屬多變。說話時在這六個音高中升降長短變化,給人就是唱歌的感覺。因此可理解為甚麼唱粤曲要求「字正腔圓」:字不正,音高不準,《吟盡楚江秋》的「一江秋」就成了「一江臭」。顫音多為不同音高的波動,難達到字正的要求,在不以西方美聲唱法為訓練基礎的前輩眼中,顫音不是合用的技巧。
要求字正另一原因是中文同音但形異、義異的字不少,如「因」這陰平聲字,在《粤音韻彙》中已列出「因姻恩氤茵欣」等二十五個同音字。要猜是哪一個字,須按上文下理。如果咬字不正,混雜其他聲調,同音字更多,如再用上顫音,字義更難猜得準了。粤音另一大特色是鼻音特別多,這留待下次續談吧!
梁立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