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壓力鍋
好些少年人在考上大學後,首次離家生活,進入人生另一階段;父母縱然不捨,亦欣慰從此告別管接管送,貼身照料的育兒歲月。可是,大學和中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,不一定都能夠順利過渡,種種沒有預期的挫折,就會使剛跨進大學之門的學子,忽然墮入壓力鍋中,不單大大影響情緒,更可能成為導火線,引發各種一直潛伏的精神問題。在踏上這條路踽踽獨行之際,徐立之教授及其他社區人士分享他們的大學經驗,不但可助「新鮮人」(freshman)早作準備,讓這四年大學生活成為生命中最精彩的時光;同時也喚醒家長們,別以為子女進入大學,責任就可完結,因為他們面對的困難多著呢!
大學並不如想像中容易,對某些18歲的大孩子來說,許多生活小事都可以成為挑戰,例如:入夜後在校園迷路,怎樣也回不到宿舍去,因為之前都是父母接送;早上怎也不能準時起床,長期遲到或缺席早上的課;不懂得如何煎蛋、燒飯,只能靠父母每週送餐進大學;不懂看信用卡月結單,不知道該付多少錢和怎樣付錢;沒有節制地花錢,在飯堂花幾塊錢吃一碗粟米片,用餐費(meal plan)很快便花盡;宿舍内鄰房通宵達旦開派對,吵得令人睡不著覺,只懂打電話向父母哭訴;又或反過來成為派對動物,狂歡狂飲......
因精神問題求醫倍增
上述這些都是令人煩惱的生活小事,但學業上的挫折對學生來說,卻是天塌下來的大事。中學高材生進大學後大都要面對成績大幅度的滑落,滑鐵盧大學去年公開工程學院的「泡沫名單」(Waterloo engineering grade inflation list),這個名單是以不同中學的畢業生在滑大工程學院的表現來比較,結果發現不少中學和大學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數差距,73間上榜安省中學的平均「泡沫分數」是16.3分,換句話說,在中學考上95分的學生,在滑大成績下滑至78.7分甚或至更低。由此可見,中學生上大學後成績滑落是司空見慣的事。
根據加拿大大學生精神健康調查的數據,由2013年至今,大學生的精神情緒問題,數字不斷上升(見表一),感到絕望、傷心、焦慮、孤單的人數百分比不斷上升,而因為精神病尋求專業人士治療的人數,也由2013年的19.9%升至2019年的36.8%,上升幾近一倍。卡加里大學「精神健康策略」(Mental Health Strategy)總監司徒俊豪教授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,精神健康問題數字上升令人擔憂,但另一方面大學的學生人數增加,更多人願意走出來尋求協助亦令數字增加。
大學生孤身面對轉變
司徒教授指大學生最常遇到的挑戰是,中學到大學的轉接適應:「許多人都能成功過渡,但有些學生沒預期,從中學到大學是完全不同的賽事:中學生有許多人輔助,自發性的要求不高,也不用負很多的責任;但大學生不住在家裡,生活各方面都要負上很多的責任。」在學業和社交上,司徒教授指也有很大的改變:「他們以前在中學讀書完全沒有問題,功課五分鐘做完,但大學不再一樣,功課繁重,有不少deadline(死線),每次上課前動輒要看上一百頁資料;若沒有適當的溫書習慣,很難應付。此外,社交上的孤立也成為一個問題,許多學生不跟人接觸,沒有朋友;網上社交媒體的聯繫並不一定是有意義的交往,有事情發生時,沒有人說話就會令問題惡化。」
25歲前病發高峰期
值得留意的是,這些壓力也可能誘發某些學生本身潛伏的精神病問題,McMaster大學的精神科醫生 Catharine Munn 在"Why are so many students struggling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?"一文中指出,我們都有不同的精神健康(mental health)狀況,不一定都有精神病(mental illness),但在大學生精神出現問題時,早期難以判斷究竟只是精神健康問題,還是精神病。
事實上75%的精神病在25歲前病發,18至25歲是病發高峰期,生活的改變很可能就成為病發誘因,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。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