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的抑壓
七月底安省萬錦市發生了一宗滅門命案,一家三代四口人被殺,疑兇是家中23歲的兒子。這個孟加拉裔家庭的友人對事件感到震驚,因為兒子平日表現友善、為人文靜,經常幫忙家事,父母也常常誇獎他。兒子在犯案後,懷疑在網上遊戲平台發放信息,稱自己因為成績不好以至在大一退學,但不敢告訴父母,三年來一直在商場流連。
不能說出來的痛苦
多倫多燃動青年(Across U-hub)行政總監黃鳳玲多年來從事青少年工作,她認為事件所反映的現象令人關注:「這種沉默是一種抑壓,表面看不出來。為甚麼父母、朋友眼中的好孩子在內心有這樣的抑壓呢?」她指很多時這種抑壓,可能連當事人自己也不知道,沒有出路不懂得找人幫忙,直至情緒不穩定時已經太遲了。
在黃鳯玲的經驗中,這種抑壓現象也發生在華人社區。她見過有華人青年,父母回流香港,只是每晚與孩子通電,孩子一直考不上大學,直至考上了也只選偏遠地區的大學,不和任何人聯繫,每天去的只是宿舍、課室,餓了就去買快餐,四年大學沒有出過校園,每天和父母通電時只會說,自己很好不用掛心。黃鳳玲坦言,要花上長時間的鼓勵和羣體生活,才令青年人改變過來:「他不開心,沒有理想,讀大學只為向父母交代。」
至於另一個例子情況相反,該女孩做甚麼也出色,所有大學都爭相取錄,想不到第一天上學時,她突然自問:「這麼多年究竟在做甚麼?」結果就在校門崩潰倒下,不能繼續學業,父母始終不能明白,女兒為甚麼驟然變成這樣,黃鳳玲稱這就是「沉默的抑壓」。
多倫多大學2018至2019年度共有三個學生自殺身亡,學生在今年三月曾在校內示威,要求校方正視大學精神健康服務不足的問題。
培養解決問題能力
她認為青少年的情緒問題,並非出了事才去補救:「我們應該倡議預防性的工作,預防的工作非常重要。這就像做家務,平時做了別人不在意,但不做就越見骯髒。」她認為華人社區也很少討論這個問題,沒有深入認識華裔青少年面對的獨特問題。「很多華人家庭都不懂得怎樣和子女溝通,他們盡力給兒女最好的東西,給他們上最好的學校,假期又帶孩子四處去玩去吃,華人青少年在學校裡被看為是『少數精英』(minority elite),孩子心想自己的生活比其他族裔好,還有甚麼可以埋怨,有甚麼苦惱也不想再麻煩父母。」黃鳯玲指正因為這種心理,當在大學遇到挫折,成績不如理想時,就覺得愧對父母,一蹶不振。
她認為,華人父母都注重優質教育,但忽略了生活技能的培養,例如判斷力、思考能力,當獨立生活時便遇上困難;她鼓勵父母做回自己,不要以孩子為生活中心,讓孩子從小看到父母怎樣面對生活,例如父母堅持去進修,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;做義工幫助人,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。根據2019年全國大學生精神健康調查報告顯示,學業是大學生的頭號困擾,黃鳳玲勉勵大家:「成績下滑是自然的事,那就將今天的挫折看成是打感冒針,這樣才能增強免疫力,面對將來更大的挑戰。」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