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票給誰?
總理杜魯多在9月拜訪總督後,正式啟動加拿大第43屆聯邦大選,定於10月21日舉行。
根據加拿大《權利與自由憲章》,公民享有投票權和被選舉權;但在1867年立國時,並非人人享有投票權,只有那些擁有房產的男性才可以投票,女性、低下階層、其他種族和不同宗教的國民均被禁止投票。直至1921年大選,投票權才向所有21歲以上的國民開放。
一百年前,幾經辛苦爭取回來的投票權,今天並非人人都珍而重之,加國投票率相比歐美國家並不高,在2011年的聯邦大選中,只有53.8%選民投票,與同期排行榜首比利時93%的投票率相去甚遠,在17個先進國家中排行14;而多年來華裔人口投票率一直敬陪末座,不及其他族裔。
2019年國內國外風雨飄搖,加拿大要走得更好,10月21日,不能少了你的一票。
全球正值多事之秋,中美貿易糾紛;經濟衰退風雨欲來;氣候暖化,呈現生態危機,這些國際問題加拿大不能置身事外。同期間,加拿大亦要面對油價低迷、家庭支出疲弱,以及外交緊張帶來的自身挑戰,前路漫漫,要選擇可以帶領我們面對風雨、迎難而上,維護核心價值的領袖,選民責無旁貸,必須出來投票、支持選舉。
七成國民憂慮未來
CBC 委托 Public Square Research及Maru/Blue所做的調查,反映了國民的多方面關注,調查於本年5月31日至6月10日間進行,在網上訪問了4,500名國民,當中包括3,000名合資格選民,另外亦訪問了首次合資格選民、新來的國民(New Canadians),以及原住民各500名。
調查中,有72%的受訪者對前景感到「憂慮」,28%的人表示「樂觀」。最令加拿大人憂慮的是「生活成本」,32%的受訪者表示擔心,其中83%的人擔心生活的必需品,例如食物、電費和汽油等開支;超過一半的人表示擔心住屋開支,以至將來不夠錢退休。對生活成本最悲觀的是卑詩省25至44歲一組人。排在「生活成本」之後的是「氣候變化」,共有19%的人感到憂慮,當中以大西洋省份、魁省、年青及學歷較高的加國人為最。
選民對政黨感失望
雪上加霜的是,加人對前景不樂觀,對政黨更加沒有信心,越不樂觀的人越加不信任政黨。88%的受訪者認為「政黨關心自己能否連任,多於做正確的事」;47%的人認為「沒有任何政黨可以表達他們的心聲」。這種看法不分老幼,由25至65歲的人都有「沒有政黨能與他們的觀點一致」的看法。此外,更有78%的人相信,國家已分裂成「普通人」和「精英」的兩極社會。
雖然對政黨感到失望,但國民仍然相信行使民主權利非常重要,95%的人認為投票是重要的責任,這種想法不分族裔、地區、信仰、年齡。不過諷刺的是,雖然人人認為投票很重要,但有三份一人認為投了票也不會改變甚麼;四份一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資訊去作出知情投票。
華人投票率低
加國人投票率對比其他歐美國家並不高,當中華人的投票率更長期處於低位。在2007年加拿大選舉局出版的《族裔文化社區的選舉參與》(The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of ethnocultural communities)報告中,華人的投票率是66.9%,在27種族裔中排列25位,稍高於巴基斯坦(65.1%)和越南(59.1%);至於2011年統計局的數字,其中沒有細分種族來自何地,但東亞裔的移民投票率比其他各族裔都要低,只略比西中亞和中東移民高(見表)。
22年前,在加拿大廣播公司(CBC)一個新聞特輯中,一名來自東非厄立特里亞的移民,講述他在加拿大的投票感受:「以前我從來沒有機會投票,在加拿大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權利,能夠投票我感到非常自豪。」之前他在自己的國家曾「投票」兩次,但都是事先被指定投票對象的「造馬」(作假)式選舉,這些從來沒享受投票自由的移民,更視投票為「一種道德義務」,不只是權利而已。
加拿大何去何從,由你的一張選票開始。來源:2011加拿大統計局(www150.statcan.gc.ca/n1/pub/75-001-x/2012001/tables-tableaux/11629/tbl01-eng.htm)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