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客說:做一個有影響力的公民
「民主不是看對錯,民主只是看人數而已,最多人贊成的事不一定是對的,所以假如我們不為自己認為對的事投下一票,那別人認為是對的,就會取代你認為是對的事了。」安省保守黨省議員彭錦威詮釋投票的意義。
彭錦威議員
投票:保護個人的權益
現任安省保守黨省議員的彭錦威,之前在2014年參選萬錦巿於人村選區的教育委員,成功當選;2018年再在萬錦巿於人村選區的省議員選舉中勝出。對於華人投票的參與度,他坦言情況「絕對令人憂慮」,他分析道:「無論從中國或香港來的移民,都沒有經歷過直選,未感受過真正的百分百民主,所以那種對投票的重視程度,遠不如某些族裔移民,特別是那些經歷過不發聲、沒有民主,便會被殺害、滅族的人,為甚麼有些族裔的投票率可以去到七、八成,因為他們明白不發聲是可以致命的。」
彭錦威指南亞國家如印度、巴基斯坦、斯里蘭卡等國家、東歐國家如亞美尼亞的移民,他們的投票率都高,就是因為明白到假如不同心、不發聲,下場可以是滅族亡國。「而且他們經歷民主的時間比華人長,他們明白投票對生活,以至生命的影響。相對之下,華人就比較內向。」
發聲:讓政府明白訴求
彭錦威從政以來,感受到要爭取權益不只是投票,選出自己理想的政黨便完事。他指出:「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心態-移民去另一個國家,那是新的家園,一家人應該分工合作幹不同的事,被選的人是管家,他代表你去管理這個國家,你有甚麼期待應該讓他知道,且要說得清清楚楚。現在選出了華人議員,不代表便是完成任務,那僅僅是:門現在打開了,你可以進來說話,你不主動表達,沒有人會知道你想要甚麼。」所以彭錦威認為,做好一個選民是兩個層次的事,第一是選一個聽大多數民意的政黨;其次就是怎樣跟被選的人保持溝通,讓他知道你的需要。
正如之前的闡釋,在民主社會人數是唯一能改變事情的因素,再加上有效的策略,那就可以在政府當中發揮影響力。彭錦威曾就不同的議題,舉辦不同的圓桌會議,有次請來了助理廳長,可惜在可容200人的會場內,只來了20人,廳長的反應是:「只有20人,我可以做甚麼?」另一次報名有40多人,結果也是只來了20人,彭錦威嘆道:「人數太少,聲音就不夠有力,2,000人和20人不同,有20,000人就更好。」
反映:宜用正確的渠道
此外,彭錦威也提醒國民向政府表達訴求時要有正確的渠道,除了出席圓桌會議外,寫請願信也有特定的格式,市、省、聯邦政府的議會都有規定格式。「我曾經跟請願者說明,格式應該是怎樣,但沒有人理會,結果做了的事就白費功夫,不合規格的信,有多少個人簽名支持都不會受理。」彭錦威形容自己是一道橋樑,將市民的心聲帶到政府去,他可以直接向有關官員反映。他相信無人能通曉天下間所有的事,一些民間智慧,有時執政的人也不一定會想到,需要由議員帶入政府。
大選在即,選民如何做抉擇?彭錦威認為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:理財觀和價值觀。你是否認同這個政黨的理財方法?是否認同它對某些議題的做法和價值觀?細讀政綱可見到端倪,而隨著大選日子臨近,各黨的政綱會陸續推出,負責任的選民不應忽略,而過往政績也可作為參考。彭錦威勉勵選民:「加拿大是我們的家園,你不參與,別人便會代替了你的聲音。」
彭錦威認為就算是還未有投票權,也可以參與助選,協助拉票和捐錢的工作。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