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《周易》中的生態文化意識-讀《周易》有感(中)
《易經》《易傳》合稱《周易》
上期講到《周易》最早時是只是一些卦畫(象),通過這些卦畫之間的數理關係來占卜算卦,所以最早的卦象和稍後出現的扼要說明卦象的卦爻辭,多有迷信的色彩和用途,它們一般被合稱為《易經》。再後來,進一步哲理化詮釋《易經》的「十翼」,即《文言》、《彖》上下、《象》上下、《繫辭》上下、《說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雜卦》等,陸續面世,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成書,被稱為《易傳》,其中迷信成份大有減少,而很大部分為哲理,後來人們把《易經》和《易傳》合起來稱為《周易》。清華大學的校訓「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」乃來自《易傳》中《乾ˑ象》的「天行鍵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和《坤ˑ象》的「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」中國思想史學家李澤厚認為:「原來以往事(《易經》中充滿了許多歷史故事)來解說未來的巫術占卦,終於在儒家仁學精神洗禮,以及道家法家的冷靜理智力量從旁刺激下,變成了這樣一種既理性又感性的哲理世界觀。」
自然的天和上帝有聯繫
《周易》中談及自然的構成,大概分為天、地和其他類等三部分,所以「天」並無上帝之意;然而,是否這裡的「天」是自然界,則所有關於「天」的論述都和上帝無關呢?筆者認為,無論是從經史的角度,還是《周易》作者背景和書中的內容來看,答案都是否定的。《豫象》曰:「先王以作樂崇德,殷薦之上帝」;《鼎彖》曰:「聖人亨以享上帝」;不僅是敬拜上帝,《渙象》曰:「先王以享於帝立廟」,指出了祭祀立廟的教化功能;《萃彖》曰:「『用大牲吉,利有攸往』,順天命也」,這裡提出祭祀神靈以順天命,顯然這天命不是自然之天的規律,而是上帝或上帝加上其他神明的命令。當然,先民是尊上帝為至高神,又拜其他神靈祖先的「尊一神論」者;但談及「天命」,首先應是上帝的命令,故而,自然的天和上帝,以及祂的「天命」之間是有聯繫的。
天地和人之間有愛與情
天地化生萬物,養育萬物,包括人類。《坤彖》曰:「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。坤厚載物,德合無疆。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」這裡讚頌大地承順天道,使得萬物滋生;厚德承載養育萬物,天地相合之德性廣大無邊;含育廣大生命,又使它們發揚光大和亨通。天地的化生過程有順序地推進,「有天地然後有萬物,有萬物然後有男女。」(《序卦》)何為「易」?它包括萬有,但根本的精神就是「生」,「生生之謂易」(《繫辭上》)。天地化生萬物,不是純自然無情無義的,是含有德性的,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(《繫辭下》);天地也是有愛的,「坤厚載物」的「載」就表現出母親般的慈愛,天地好像父母一樣,《說卦傳》曰:「乾,天也,故稱乎父;坤,地也,故稱乎母。」自古以來,老百姓稱「天老爺」、「大地母親」,其實有一種天地和人之間愛與情的交感,天地不是一個無情的、冷冰冰的,而是一個可親可愛的「父母」-人對天地有真情。
神不是冷冰冰或一理念
1919年,郭沫若在他的詩詞《地球,我的母親!》中,寫到對於大地母親的深情:
「地球,我的母親!
天已黎明了,
你把你懷中的兒來搖醒,
我現在正在你的背上匍行。」
然而,《聖經》中啟示耶和華上帝是宇宙和生命的創造者,《聖經》的第一句話就是「起初上帝創造天地」,祂「各從其類」地創造宇宙不同自然物和人類,祂看一切所造的都是好的。祂是慈愛的,不是冷冰冰或是一個理念而已,所以蒙恩的人可以稱祂「阿爸!父!」(加拉太書4章6節)
「三驅」禮之生態保護價值
對動物的仁慈和保護的思想。《周易•比》記載:「王用三驅,失前禽,邑人不誡」。《周易》作者楊天才譯為:「先王在圍獵時,三面圍攏,僅張開一面網,任前面的獵物走離,屬下邑人因此知先王有仁德之心而不誡懼」。《史記ˑ殷本紀》中記載了賢君商湯王所做的這件事,以至於當時的諸侯聽聞後曰:「湯德至矣,及禽獸」歷史學者陳業新評論道:「三驅」禮在後來的發展中,「並經歷代儒家附以『仁德』大義而加以不斷申說後,作為田獵的『三驅』禮之生態保護價值由此而凸顯。」《周易》作為儒家經典,而有意識地記載了狩獵中的「及禽獸」的仁德,顯出了生態保護的思想。
權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