勿被仇恨主導人生
被仇恨幽禁的摧毀
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:「每個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識裡。」這句話真的直戳人心、洞悉世事。我們的情緒、思想、行動以至生活,都是受到自己的意識所影響;有怎樣的意識,就有怎樣的心態,也就有怎樣的行動和生活。
在許多幽禁我們的意識之中,仇恨是一種影響行為的強烈心理,具有非常大的摧毀力。最近一套非常賣座的電影《小丑》,講的就是從小受到家人傷害的小孩,長年累月的積壓著憤怒和鬱結。長大後當上街頭小丑,又受到無理的欺凌和虐打,內心的仇恨如火山熔岩一爆不可收拾,最後不單殺了欺凌者,連母親、電視節目主持,以及無辜的社工都遭害,小丑成了一個殺人狂魔。
古語云:「有仇不報非君子」,換言之,不報仇是不正常的。若有人傷害了我或我的家庭,把我推入痛苦的深淵,我就必會報仇,以彼之道還彼之身,令仇人受到同樣的傷害,嘗到同樣的痛苦,有時更會加倍奉還,使仇人跌入無盡的苦海內。
失去理智變成猛獸
有年輕人因為愛人變了心,要和他分手,致令他痛不欲生。那天晚上,他喝得酩酊大醉,來到我家哭訴,哭完了,抹去淚水,幽幽地說:「我要出盡法寶把她追回來,然後把她拋棄,要她嘗嘗被拋棄的滋味。」說這話的時候,他眼睛閃出一道凌厲凶狠的光,好像劍一樣充滿殺氣,令人不寒而慄。憤怒仇恨,原來這般可怕!
被傷害了、被拋棄了、被背叛了、被踐踏了、受到不公平的對待,當然會心心不忿,怒氣填胸,這是人之常情。可是,讓仇恨填胸,被仇恨幽禁,只會使人失去理智,變成猛獸,在「火遮眼」的情形下,不理後果地傷害他人,甚至殺害無辜。近來,新聞常常報導的槍擊案,有人走到校園、街上槍殺所遇見的人,有駕駛汽車撞向人群的,有持刀街上斬人的,有破壞公共設施的,都是仇恨、不滿、怨憤,用自己的暴力對社會報復。社會暴力不斷提升,無辜被牽連的又充滿了毀滅性的仇恨。仇恨產生暴力,暴力又會升溫,引來更多的暴力。
不會給你我的仇恨
對加害於我們的人,如何報仇?有人選擇不去仇恨。《我不會讓你得到我的仇恨》,這是一位法國記者在社交媒體上給伊斯蘭國的公開信。他的妻子在2015年13日晚遇上恐怖襲擊死去,遺下了一個17個月大的兒子;他突然失去摯愛的妻子,兒子也失去了母親,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平白就被破壞了。他有千萬個理由仇恨這些恐怖分子,他絕對有權去咒罵或採取報復行動,但他卻選擇了不去仇恨,拒絕向「伊斯蘭國」(IS)投降。他寫著:「我不知道你是誰,我也不想知道,你是死的靈魂......我不會讓兒子在對IS的恐懼中成長。」「我不會給你我的仇恨。如果以憤怒來回應仇恨,那麼我就墮入令你變成如今模樣的無知中。你希望我害怕,希望我以不信任來看待同胞,為了我的安全而犧牲我的自由。你輸了,我會一如以往走下去。」
選擇不去仇恨
仇恨是一個絕對被動的心態,是因對方所作的傷害而憤怒怨恨;然而,選擇仇恨只會被諸多的負面情緒幽禁而不得釋放。這位記者拒絕仇恨,他掌握了選擇的主權,他要讓自己和兒子正常地、快樂地活下去;他不以仇恨來對付仇恨,這是一種比仇恨更高的境界。
耶穌說:「不要與惡人作對,有人打你的右臉,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。」常被視為弱者哲學,一般人通常不明白。其實,不讓惡人拖著走,不以惡報惡,是化被動為主動去化解恩仇的方法,當中需要何等大的勇氣,是最堅強的人才能做得著到,也只有靠著神給予的愛,才能寬恕不仇恨。
楊朱麗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