粗幼之別
用電腦打印文稿,人盡皆知的事,是油墨貴得不成比例。多年前,美國威斯康辛州一所大學,發覺每年用於打印的油墨開支,耗費過於龐大;校方嘗試減少打印數量,但卻惹來諸多不便。最後,校方得著一個絕妙秘笈,僅僅在電腦原稿上作些輕微改動,局面立時扭轉過來──無須減印數,卻能省支出。
是甚麼神奇妙招?原來,關鍵在於所使用的字體。一直以來,校方使用的是極流行的Arial字體。Arial這字款清晰易讀,但筆劃較為粗闊,正因為它筆劃較粗,所以打印的用墨量也相對較多。後來,大學方面把Arial字體改為另一款字形相近、筆觸較幼的Century Gothic,並把字體改小一號。這一改,打印用墨量隨之銳減百分之三十,成效立竿見影,問題迎刃而解。
生活上,我們往往會忽略一些小節,總以為這樣或那樣都無甚分別,事實卻存在著「Arial與Century Gothic」的比較-看不見的不同,卻構成看得見的效果。我們都明白「聚沙成塔,匯水成河」的道理,如何更有效地成塔成河,箇中原來另有竅妙,但我們卻甚少認真地去細看-沙粒,本來也有粗幼之別;水滴,本來也有大小之分。
這當中的道理就是:差之毫釐,繆以千里。然而,我們實際的問題卻是:知道的道理也多,拿來實踐的太少。甚麼時候,我們在各種事情上,也能觀察入微,看到「Arial 與 Century Gothic」一樣的差距,我們才算是一個成功的躬行實踐者。
李鴻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