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境答與問
也許你正處於因疫情而來的人生困局中,陳華恩牧師有這樣的回應:
當遇到人生打擊時,先不要亂,首要安靜下來,我稱之為「停息安靜」。我會先去祈禱,冷靜思考,沉澱一下,不輕舉妄動;第二、我要清楚明白發生甚麼事; 第三、我要知道優先次序的處理方法;第四、我要思考怎樣回應,有甚麼資源去應付這件事?包括經濟上、靈性上。
當年兒子三個月大時,肝臟生有一個腫瘤,要開刀切除,不知是惡性還是良性。我們需要力量去面對這件事,就是憑信心一天一天地生活,而信心是相信,有一位可以溝通及有情的神;同樣,兒子生病是一條很難行的路,但我相信人生有意義,願意行總會有出路。在疫情中,我相信上帝有情有愛,人與人互相幫忙,一定可以會集體解決這個困難。
心有怨恨是事實,不用否定。人面對不平,怎樣去處理心中的憤恨,有三個階段:第一、人可能會驚訝和埋怨,這種感覺不需要去否定,就讓它自然地表達出來;第二、慢慢地去接受事實,假如不在早期好好處理,勉強壓抑,令情緒扭曲的話,會形成心理問題;第三、用合理的行動去應付問題。
我以基督教的信念為基礎,我相信「信、望、愛」。
信:我信人類有共同「美」、「善」的價值,願意在危機中資源共享,這樣大家才可以在苦困中站立得穩,假如常常在想別人害你的話,那是沒有意思的。
望:我看事物美好的一面,好像今次疫情令地球有喘息的機會,空氣污染的情況大大改善了,而在歷史中我們也找到盼望,人類不是也從西班牙流感、二次大戰等人間災難中走出來嗎?
愛:愛是同舟共濟,就像經濟理論一樣,政府借錢給你,就可以令經濟蓬勃,維持購買能力,經濟效應倍增,我們只要願意將資源拿出來,和別人分享愛和關懷,大家就可以一起走出困境。
我們可以從基督教神學的兩方面去看,第一方面,神不一定要用強者的形式出現,祂可以是一個「歸隱」的上帝,而神學家潘霍華的《獄中書簡》也提及這是一個「及齡的世界」(World come of age),世界成熟,人將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,雖然上帝看似隱藏,但對於那些敬畏上帝的人來說,他們的責任是以基督的榜樣為參考,起來承擔世界的苦難。另一方面,神在哪裡?祂不是高高在上,祂就在苦難之中,耶穌基釘十字架,與苦難者同在,祂和我們一同受苦,經歷苦難,明白苦難,這才能讓我們貼近神,在苦難中能放膽禱告,經歷苦難中的上帝—基督釘身十架,以弱者神的形式與人同在,對受苦者就更實在。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