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誕禮物 我在掛念你
劉龔恕(EstherLau)有一張長長的聖誕送禮名單,總共有百多個家庭,全家人人有份;她將化身為聖誕老人,把超過一百份的禮物親自送上門。收禮者由十多歲的孩子到九十多歲的長者都有。她送上的是精心炮製的點心, 目的就是讓收禮人知道,有人在記掛著他們。
劉龔恕下廚自製點心送禮,非只在今年聖誕才開始,她以往在卡加里中信中心工作時,總愛為同工、義工和新移民下廚。在今年疫情爆發後,退休後的她就決定,要用行動去表達對人的關心,因此由三月起她就不斷在自家廚房製作各式美食,包括蛋撻、雞批、合桃撻、鳳梨酥、叉燒包、菜肉包、豆沙包、烤花生、牛肉丸、檸檬鴨、素鴨.....她試過一口氣做了60個叉燒包、雞包,4打鳯梨酥,包裝好就訂出送貨路線,然後開車出去送給不同的家庭。疫情以來,她已經好幾次送出食物給百多個家庭,樂此不疲。
劉龔恕自言喜歡烹飪,做些小食不過是舉手之勞的小事。她認為能夠藉此打開溝通之路,建立起人與人的關係才更重要。例如一些之前沒有聯繫的主日學學生家長,在收到食物後會致電感謝,這樣彼此就有了聯繫。
至於送食物給誰,劉龔恕說沒有特定的對象。她坦言:「想起誰就送給誰,當中有獨居長者、主日學學生、患病的朋友、還有以前在中信相識的移民,以至一些久未見面的教會朋友。」她還想起一對老年夫婦,太太生病後已經好幾年沒有返教會,於是就上門送點心給他們,並順道邀請他們翌日參加另一位會友在後院開的聚會;結果這對夫婦真的出現,很開心大家還記得他倆。劉龔恕強調:「禮物只是小事一樁,卻因此有機會讓彼此接觸,讓別人感受到自己仍是被人關心的,意義更大。」
對於疫情下的獨居長者,劉龔恕送來的食物更能慰藉心靈。 她說:「我深深感受到疫情對長者生活的影響,他們一個人住,不能外出,教會也不能去,又不懂用電腦,沒有手機、平板電腦,只能靠一個電話和外界溝通。一個人對著四面牆,打開門,屋外走廊連人影也沒有,就像坐牢一樣。子女不讓父母出門,害怕長者染疫,只有按時買東西來,長者缺乏人際溝通,生活苦悶可想而知。」劉龔恕見過有獨居長者連吃飯的心情也沒有,更遑論做飯的動力,只是早上喝杯咖啡,中午又是一杯咖啡,晚飯才勉強吃一點;如果有子女同住,起碼有人會叫他們吃飯。她曾經送食物給一位長者,之後還致電鼓勵她拿來吃。
劉龔恕很明白長者是不會主動求助的。她說:「他們大都是這樣的,總是說不用拿東西給他吃,說自己很好;老人家的心態,就是不想麻煩人;其實他們也有渴求的東西,比方說,有人在談天時漏了口風,說過年後就沒有吃過叉燒和燒肉,那我就去買一點給她吃。」她覺得長者對禮物並不太看重,她直言:「送甚麼給老人家好呢?金錢對長者來說也不重要,他們用不了多少,反而常常塞錢給孫兒;其實他們最需要的,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。儘管真的不能跟他們吃飯,送食物、打個電話和長者談天,這是最管用的,他們往往一拿起電話就不願掛線。讓他們盡情訴說,就是最好的關心方法之一。」
雖然劉龔恕表示,自己這樣做並不辛苦,但實際幹起來殊不簡單。她說:「首先,我要做好一星期的計劃,那天出去買材料,那天做準備功夫(包括焗叉燒、煮豆沙、切菠蘿),那天做包點,那天焗餅。一批食物做好之後,就要逐一分配,進行送遞工作。不擅長駕駛的我,先按著地址查 googlemap,計劃好路線,心中默默禱告求主保守帶領,然後出發......所以每次成功送達,安全回家,我都無限感恩,雖然有點疲累,但心中的喜悅是難以形容的。」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,劉龔恕的美食自有不同的捧場客--孩子愛芒果布甸、老人愛蒸包、洋人愛糯米飯和鹹魚雞粒炒飯,她自覺這樣做可以關心別人,亦希望能鼓勵其他人也這樣做。她遠在滿地可的女兒也很認同媽媽的做法,跟孫女做好了曲奇餅後,也是一袋袋掛到鄰居的門上去。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