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一樣的童年:鄉居雜記
鄉間生活簡單,下面幾項留給我較深印象:
墟市—鵬化和其他鄉鎮一樣,隔相當時間就有一次市集(與現代農夫市場相似)。鄉人將田裡、樹上的農產,剛宰的豬、雞和自製的糕餅、糖果擺在檔攤上。到墟市觀光或購物的人稱這為「趁墟」。每到這一天,阿香一早提著大籃出門,第一時間選購最新鮮的肉、菜、水果。因此雖在戰時,仍可享用營養豐富的豬肝粥、蒸肉餅、鮮雞蛋等美食。
賣故衣—好幾家的老爹們一個月,總有幾天留下家中婦孺,離開數天,之後帶了日用品和衣物回來。據悉他們是到附近鄉鎮買賣故衣(舊衣服),為坐吃山空的日子帶來點收入。
腰帶—每個老爹出門時腰間都圍著一條中間寬且有袋,兩旁窄的布帶,原來這是錢袋。買賣得來的銀錢都放在這貼身的布袋裡,因為怕土匪隨時會突擊搶掠。腰帶未必有任何保障,至少貼身,不易被奪去。
燈柱—大穀場上有許多木柱,主要是晚上懸掛燈火,給出入的人照明。燈柱貼滿了字條,如「出入平安」,「風高物燥、小心煙火」等警告、提示、祝福。每當阿B發脾氣時,只要抱著他站在這些標語前,他就會破涕為笑,對著大字發出欣賞的「嘰咕」回應。
茅廁—曬穀場遠角有間架在小溪上的簡陋茅舍,那是一般鄉民的便廁。我們用的是痰盂或便桶,所以對茅廁十分好奇,只是爹媽曾千叮萬囑不可走近,更何況散發出沖天臭氣呢!
詹維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