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瀉
腹瀉(廣東人指的「肚疴」,北方人說是「拉肚子」)與便秘同屬大腸的病變。腹瀉又稱泄瀉,古人稱大便溏薄為「泄」,大便如水注者為「瀉」。腹瀉意指排便次數增多,或一天排便多次,每次排出的糞便稀爛不成形,或含有未經消化的食物,甚至呈水樣,嚴重時更會出現噴射式如水注的徵狀;如果是由濕熱下注造成的泄瀉,則會變成痢疾。
通常我們吃下肚子的食物,需要經過胃的消化與小腸的吸收和同化,渣滓最後則被運送到大腸去,變成糞便,再經肛門排出體外。當食物渣滓進入大腸時,一般是呈半固體與半液體狀態,當中的水分被大腸吸收,而逐漸變得硬實;所以排便的病變到底屬於便秘還是腹瀉,完全取決於食物渣滓留在大腸的時間,時間太長會變成便秘,太短則變成腹瀉,這跟中醫的平衡理論相符,過猶與不及,都會導致不正常的排便。
為何有些人一天排便多次?又為何大便會稀溏,甚至有元谷不化(即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的食物)的情況?這跟中醫說的「脾胃虛弱」有關,這可能是由於食物中毒,也可能是腸胃對某些食物產生敏感,又可能是因饞嘴貪吃或過食生冷,或過量的食物令腸胃不勝負荷,又或由於思慮過度影響脾胃(泛指消化系統)的運化功能,中醫理論稱這種五行的關係為「木克土」,換言之,情緒過度激動會影響肝臟的功能,而肝臟過於亢奮,則會影響脾胃的運作而導致泄瀉。
腸胃功能在於消化和吸收,當上述任何原因導致脾胃受損時,腸胃往往就有兩種反應:一、將食進去的食物全部吐出來;二、罷工,即對所有食物不作任何處理,給它們全部「放行」,意指「吃甚麼拉甚麼」,這樣就會導致元谷不化的泄瀉。
有些人雖不至每日排便多次,但每次排便都是爛便(或稱便溏),這是由於先天脾胃虛弱,又或與多食「生冷」有關。所謂生冷食物,不單指那些從冰箱裡取出來,溫度上的「生冷」食物,如沙律、水果、雪糕或冰凍果汁等,其實也包括那些性質偏涼的食物,如芥菜、蘿蔔、海帶、綠豆、西瓜、豆腐及香蕉等。
這些脾胃虛弱的人士,除有大便不成形和胃口欠佳等症狀外,還有手足不溫、畏寒惡冷、食不知味等。惟一的解決方法是改善膳食習慣,如戒食生冷,飲室溫開水,爭取休息時間,早睡早起,減少熬夜及嗜吃辛辣食物的壞習慣;湯水方面可考慮用雲苓、白朮和扁豆衣,酌量加些芡實,有助使糞便結實。
原來,泄瀉也是一種身體的自衞機能。身體任何部分或器官受到外界病原體的侵襲,或因內部毒素的騷擾而產生病變時,即會自行分泌出大量水分來保護自己;例如眼睛發炎會流出大量淚水,鼻子受創傷會流鼻水,喉頭受風後會產生大量的痰涎等,同樣地,腸胃亦會用泄瀉來排毒,這樣,所有毒素都會隨之流出體外,以保障機體的穩定。怪不得老一輩的人常說:「有錢難買六月瀉」,看來偶爾的腹瀉比灌腸,或服食甚麼排毒美顏寶對身體更有益,頗能達至「去火」和養生的作用。 在腹瀉治療期間,不能吃生冷或油膩食物,盡量讓肚子休息,可進食以半片老陳皮煲成的稀粥,因中醫有一服專治脾虛性泄瀉的《痛瀉要方》的方劑,當中就有陳皮、防風、白芍和白术。
馮新偉 (中醫博士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