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甸——貧窮與志氣(國語)
另一方面,自小在成長中生活過度節約,更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心胸狹窄,對金錢和物質的內心渴求,總是滿足不了的慾望。由於他們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,所以每當擁有時,那份保護欲望特別強烈,不會分享,更不容讓別人碰他的東西,怕被弄壞或被搶走而無法再保有,漸漸給人吝嗇和小心眼的印象。
基甸一直都被他的成長背景所影響,就像一個貧窮家庭的典型孩子,本質上他是一個膽小怯弱,常常滿懷牢騷的人;明顯地,一個膽小者多不會主動迎難而上,更不會主動承擔任何使命和責任。基甸先是埋怨歷史上所講到神的能力,並不在他的經歷中體驗得到,就算有也只是過去而非現在。哪怕他被邀作以色列人的領袖,他也諸多藉口,說出自卑的想法:「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?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,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。」(士師記 6章15節)。
基甸仗著他當領袖的權柄,報復不參與他攻打米甸人的同胞,繼而將兩個城的同胞擊殺,完全沒有對同胞仁慈,也不體諒他們背叛的原因(士師記8章16至17節);他的餘生並沒有因成長中的困難,而對自己的家庭和社會有任何啟發,卻是活在不忠和安逸之中,他親生的兒子有70人,因為他有許多的妻子。
原生家庭的背景,確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;一旦接受和知道自己的缺陷,便需要勇敢地面對,尤其是有信仰的人!
李盛林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