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嬰兒潮出生的一代,若仍然存活的話,到現在已經是一把年紀了。年齡常影響我們的心態。當人還年輕的時候,常常感到在時間、精力和健康方面,都好像有用不完的資源,就算是失去了也可以重新再來過;但當人踏進中年、老年的時候,便開始感到不再擁有年輕時的資源了。
年老體衰 失落孤獨
隨著年齡漸漸增長,在生理方面包括視力、聽覺、內臟功能和肌肉等開始慢慢衰退和萎縮,影響對四周環境信息的接收和反應,導致可能對個人身體的傷害。在心理思維上也逐漸產生變化,如心理安全感下降、適應能力減弱、出現失落感、自卑感、孤獨感和空虛感。這些都會導致短期記憶能力的衰退和思維能力的退化。踏入中老年,由於生理機能的變化,社會角色的轉變,家人溝通的缺乏,城市鄰里關係的改變,種種因素會使他們很容易產生孤獨感,常常感到被忽視,心底裡總是盼望著得到家庭、朋友和社會的接受和認同。這些生理和心理的因素,的確很容易影響到個人面對人生的態度,但當人的眼光不單只看到自己受時間歲月的變化而衰殘時,他就會發現人生的意義、使命和生命力,並不會因這些影響而褪色。
超越老化 人生高點
「超越老化」(Gerotranscendence),是八十年代瑞典社會學家拉斯•托斯坦(Lars Tornstam)自創的一個社會學用詞,意思是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老年—這不是一段衰退的時期,而是一個高點。此時,人們會超脫物質煩惱,專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上。這令我想起《聖經》中的一位長者—亞伯拉罕。他在壯年時,曾隨著他的父親移居,從古代近東兩河流域的下游遷移到上游;當他75歲的時候,因為聽到神的呼召到所應許的地方,就是現今的中東以色列,古代稱為迦南地。在遷徙的過程中,他和家人更是面對大自然的災害—饑荒,因逃避饑荒而在埃及差點滅門,全家死在異邦地方;也面對異族非利士人的壓制而不能安居。曾在年老時,因為後裔承繼的問題一波三折,以致家庭分裂,到100歲的時候這問題才得以解決。對亞伯拉罕來說,坎坷的年日不少。
身體衰殘 仍存盼望
「我已經老了」,是華人社會裡一句負面的話,好像是說:「我已經不是以前的我了。」或是說:「我已經沒有用了。」很多時候,人們都是從一個經濟的角度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;然而,人的價值又豈能用身外之物作定準呢?對亞伯拉罕這位老人家來說,他的財富和產業非常豐厚,卻仍不能帶給他一個豐盛和有意義的人生,以致在他面對人生不同的困難,甚至到年老的時候,也不是用他的財富產業來肯定。感恩的是,亞伯拉罕因為相信神,繼而有清晰的人生觀、價值觀和使命感,所以面對環境不順、身體衰殘,他也不會說:「我已經老了,不中用了!」而是存著活潑的人生盼望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李盛林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