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民情緒 樂與怒
根據聯邦移民、難民及公民部的數字顯示,近年港人通過各種途徑(包括留學和工作簽證)申請來加的人數大幅增加,從2016年到2021年,申請人數從每年近6,000人激增至逾29,000人,截至今年6月,已收到18,000份申請。而自從專為香港人而設的「救生艇」計劃推出以來,反應更為熱烈,計劃中的 Stream A(留學)申請永久居留的截止日期為2026年8月31日;Stream B(工作)則於2023年2月7日截止,有人估計來年暑假將會是港人移民的高峰期。這一代的香港新移民不少都是無親無友、孤身上路的,之前也未來過加拿大,背負了香港老移民不能理解的壓力,華人社區正是新移民尋求支援的重要途徑。
這篇文章指出移民帶來三種重要的人生改變,包括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援網絡、社經系統、文化系統;而這條移民路又可分為三部分,分別為移民前、中、後期,每個階段都可能出現特定風險影響心理健康。
- 前期:離開原居地前,可能失去個人社經地位、社會和家庭的支援,以及離開自己一直投身參與的活動(例如政治),離開前也可能經歷心靈創傷。
- 中期:移民過程中,又要擔心能否順利取得居留身份,以致心情患得患失。
- 後期:移民後居留身份終於落實,情緒通常會變得樂觀,充滿希望;但當個人或家庭期望不能達成,例如學歷未能獲認證,不能找到理想工作甚至失業,難以恢復以往的社經地位,又沒有親友的支持,甚或掛念仍然留在原居地的家人,在語言和文化上又難以適應,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個人情緒焦慮不安。
報告提及有調查顯示,移民在初期心理健康情況會比本地人更好,較少出現抑鬱症及酗酒等情緒問題,這種現象被稱為「健康移民效應」(healthy immigrant effect),指一般移民在身心方面都較為健康,很有可能是他們經過健康篩檢才來加拿大;然而,這種情況在經過一段日子後,假如風險因素得不到改善,身心健康會慢慢惡化,結果情況與本地人無異。
報告又指出,新移民面對適應問題時,社區的族裔文化組織以至宗教團體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,減低新移民的失落、孤單和被歧視的感覺,這方面對青少年移民尤為重要,因為他們在相同背景的群體中,可以找到歸屬感、支援、族裔自尊和行為榜樣。
陳筱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