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中東問題的根源之 伊斯蘭教的興起(上)
乃閃和以實瑪利的後裔
穆罕默德(Mohammad570.8.20-632)父鴨都拉(Abdullah)、母阿美娜(Aminah)為阿拉伯商人,穆罕默德是遺腹子,四歲再喪母。當時阿拉伯人分兩種:城市的白阿拉伯人,為閃後裔,文化高。部落主要為督英人(Bedouins),是以實瑪利的後裔,游牧為主,以血統團結,另有很多部落,如穆氏所屬的古來族(Quraish)。阿拉伯人本為多神,拜偶像及自然界精靈,各部落各信奉他們的神,互相格鬥;阿拉伯人信仰以亞拉(Allah)為創造主,居住麥加城,城中有水泉,視為聖水,並有神廟稱為克而白(Kaaba),內有黑色隕石,高5呎,長20吋,寬15吋,相傳是天使賜予亞伯拉罕的,每年朝拜的人吻石摸石視為功德。廟由自稱亞拉親族的古來族所建,廟中另供奉偶像360座。
伊斯蘭教信徒稱穆斯林
阿拉伯人雖然彼此格鬥,但每年有四個月休戰期,不准流血戰鬥,大家到麥加朝拜克而白。穆氏在世,有感於部落分裂,立志要創立一神教以維繫部落。25歲時,因好名聲被富有寡婦哈蒂雅(khadijah)聘為管家,且協助經商,大獲利潤;女方時年40歲,主動求婚,婚後二子皆夭折,只有四名女兒。穆氏40歲,在麥加城附近希拉山(Hira)參悟見天使得道(古蘭經96:1-5;74:1-10),自確認為先知,從此有定期啟示,開始宣揚其宗教。教義強調只有一位真主,勿拜偶像,最初只有40餘人追隨,主要是其侄亞里(Ali)及富商親戚阿布巴克(Abu Bakar),阿布巴克後為第一任哈里發(Kalifah),即回教教主繼承人。他們招來不少反對,經多次大逼迫,被逼離開麥加到麥地那(Medina),大受歡迎,故稱「聖遷」,時為622年,定為回曆元年。
在麥地那建立神權政治後,南征北伐,統一各部落,其教稱伊斯蘭(Islam),阿拉伯語即「順從真主得平安」,信徒稱穆斯林(Moslem),即順從者。
回教成為政治軍事強國
由622年的聖遷至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為止,他的信眾已遠遠超過早期基督教會所建立的群體,回教得以成為世界的政治軍事強國,全是他姻親的功勞。這段時期稱為「四大回教教主時期」。
穆罕默德有16名妻子,很多是為了要平息部族的鬥爭而迎娶過來的。第一任妻子哈蒂雅跟穆罕默德育有3個兒子及4個女兒,兒子們先後夭折,四女兒法蒂瑪是第四任哈里發阿里的妻子,所生的兒子是十葉派血脈傳統的領袖。他最疼愛的兩名妻子分別是,9歲便嫁給他的阿伊莎和漂亮的科普特(Coptic)基督徒瑪利雅(Mariya),另有兩名妻子是猶太人。瑪利雅所生的一名兒子伊巴謙(Ibrahim,阿拉伯文為亞伯拉罕Abraham),「先知」打算立為繼任人,可惜未夠兩歲便夭折了。
穆罕默德既沒有兒子,最後推選了他的密友,也是他的岳父阿布白克(Abu Bakr)為首任回教教主—哈里發(632-634)。遜尼派視他為正統哈里發,他執政時鎮壓了阿拉伯部族主義煽動的離心勢力,保存新成立以麥地那為首都的政治實體。
三位伊斯蘭教主非善終
第二任是奧瑪(Omar 634-644),除了鞏固伊斯蘭群體,也向外開拓,攻佔了耶路撒冷,傳教至敘利亞、波斯和北非;他被認為是最成功的統治者,建立了有效的行政措施及制度。
第三任歐斯曼(644-656),征服了阿拉伯及鄰近很多省份,使麥地那的財富源源不絕,但也造成阿拉伯各部族的緊張關係;他被指個人野心,安插自己家族為敘利亞總督,結果為阿里推翻,阿里接第四任哈里發。
第四任阿里(656-661)執政期間,爆發了內訌戰爭。四大伊斯蘭教教主均與穆罕默德有直接關係。「先知」的治權由他家族中的人繼承,「先知」之後的權力便落在他家族的成員手上,伊斯蘭教群體差點被家族鬥爭毀掉。雖然回教打了不少勝仗,政權亦已集中在一個公認的領袖手上;然而,他們中間的傾軋並沒有消失。四大伊斯蘭教教主中,只有一位善終,歐斯曼和阿里遭伊斯蘭教兄弟暗殺,奧瑪則遭波斯奴隸行刺。這段時期還未結束,伊斯蘭教的團結精神便已破壞至無法修補的地步,穆罕默德兩名女婿的追隨者在慘烈的內戰中,將回教的天下一分為二,派系鬥爭一直未能平息。
歐斯曼編製古蘭經真本
第三任回教教主歐斯曼雖然跟穆罕默德的女兒茹葉結婚,但卻重視他所屬的麥加倭馬亞家族(Umayyads)過於穆罕默德的血緣關係;他將伊斯蘭教教主繼位的權力交給「先知」的社群決定,而非由穆罕默德的親屬繼位,根據古蘭經的記載和聖訓詮釋,只有這樣才可確保回教傳統的純正。歐斯曼還下令編製古蘭經真本,此舉進一步削弱了親屬的繼承權,加強了群體和古蘭經的威望,此事引起了穆罕默德另一名女婿阿里的不滿。他與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密結婚,生下來的兒子本可藉血緣關係繼位,但歐斯曼反對,堅持以社群推舉,因為社群會確認古蘭經真本,而非確認先知的後裔,他下令銷毀所有與真本有別的私藏版本。
歐斯曼遭暗殺,阿里雖有同謀之嫌,但仍獲推舉為第四任回教教主,即位後,家族的鬥爭便演變為倭馬亞家族與阿里的戰爭。阿里的統治短暫而血腥,他亦是在無法平息的內亂中遭暗殺,接著是歐斯曼的倭馬亞家族當政,掌權幾近100年。
社群派血統派鬥爭未息
歐斯曼和阿里這兩個對頭人雖已去世,但兩個派系—社群派及血統派的鬥爭仍未平息,直至今天。阿里仍然有不少追隨者,他們名為什葉教徒(Shi’ites,意即阿里的一黨),他們認為權力不在伊斯蘭社群推舉,乃在宗教領袖伊瑪目(imam)身上,他必須是穆罕默德的女兒—阿里的妻子法蒂密的後裔,是集精神與政治力量於一身的領袖。這派可說是「血統派」,稱為「什葉派」,較盛行於伊朗。相對之下,阿拉伯的多數派,現稱遜尼派(Sunnites),跟他們的典範人物歐斯曼一樣,認為權力在宗教群體上,這個群體延續了「先知」的生活和聖行,他們選擇自己的領袖,並確定古蘭經的解釋,這派可稱為「經典派」,以選舉產生。然而,這兩個回教的宗派卻有相似之處:遜尼派的群體及什葉派的伊瑪目在真理的教導上,均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最終權威。
投機基督徒轉改信回教
伊斯蘭教最初並不強迫人改信,穆氏尊重猶太人和基督教,直至750年猶太人和基督徒都可保留自己信仰,但要交稅,以示二等公民,故轉教的投機者甚多。到了阿扳拉王廟(750-936),巴格達取代大馬士革為首都,一片繁榮,信教好處極多,故大量基督徒改信回教,猶太人則堅持自己的傳統而遭到孤立。落後的地方亦因一神主義及伊斯蘭教教理而歸信。事實上在伊斯蘭教統治下,信仰和民族結合,宗教成了社會的生活和制度,一個在伊斯蘭教社會的人已生活在信仰之內。
楊慶球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