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烏戰爭第四年 十字路口上的博弈

俄烏戰爭延宕至今已進入第四個年頭,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亦隨之產生顯著變化。美國在特朗普總統領導下,介入俄烏衝突的態度趨於謹慎,暗示可能退出積極的調停斡旋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歐洲各國重申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,無論在軍事還是經濟層面,都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,或許與美國挑起全球關稅戰有關。同時,烏克蘭與美國正在就礦產協議展開談判,這項協議可能重塑兩國之間的雙邊關係,但潛在的影響和爭議也引發廣泛關注。
特朗普對烏克蘭問題的態度,與他一貫的「交易藝術」策略相符,即利用撤退的威脅來獲取談判籌碼;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施壓策略,旨在促使雙方回到談判桌,但也有人擔心,此舉可能會助長俄羅斯的氣焰,並削弱烏克蘭的戰鬥力。如果美國真的放棄調停角色,可能會讓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談判中,失去一個重要的支持者,進一步加劇烏克蘭的困境。
最近在倫敦舉行的烏克蘭峰會上,歐洲領導人概述了一項全面的計劃,旨在加強烏克蘭的國防能力,並確保其主權;關鍵的承諾包括組建一個「志願者聯盟」,以執行和平協議,並對國防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資。歐盟的「重塑歐洲軍備」倡議,一項總額達8,000億歐元的國防投資計劃,更凸顯了歐洲大陸致力於加強軍事準備,並支持烏克蘭國防需求的決心,表明歐洲絕不會容忍俄羅斯對國際法和領土完整的侵犯。
然而,談判並非一帆風順。據報,美國曾要求控制烏克蘭境內一條關鍵的天然氣管道,但遭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抵制,他強調國家主權的重要原則。此外,人們也擔心該協議可能會被視為一種脅迫,烏克蘭希望確保協議能夠真正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,而不是讓其陷入新的依賴關係。
美國、烏克蘭和歐洲之間不斷變化的動態表明,未來之路將充滿挑戰。當美國發動全球關稅戰,採取利字當頭的交易方式,將支持與經濟協議聯繫起來時,歐洲似乎致力於提供持續的軍事支持。礦產資源協議談判的結果,將影響烏克蘭的重建及其地緣政治聯盟。
此刻,烏克蘭需要謹慎平衡各方利益,在尋求外部支持的同時,也要堅守國家主權,才能在複雜的地緣政治棋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亮真(多倫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