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權角力,最終有待選民認受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五月
三權角力,最終有待選民認受
三權角力,最終有待選民認受
美國在1776年立國,至今才不過249年;但由於上世紀蘇聯解體後成為世界獨大的強國,軍事、外交、科技、學術、商業、財富、貿易、文化、產業都有話事權,連同美式的民主體制也叨了光,成為民主政制的典範,為人熟悉的程度過於歷史更悠久的Parliament議會制度。特朗普的出現和他第二任「大鬧天宮式」的施政,令全世界開始質疑美國民主體制的健全性,到底是否存在重大缺陷?
美國憲法從沒修改文本
美國的憲法相當穩定,立國二百多年來沒有修改文本。二百多年前寫下的文字,真的可以應付日後世界急劇的轉變?文字是死的,解讀卻可以靈活地按環境時代而演繹;例如憲法第二章規定,美國總統一定要美國「自然出生」(natural-born citizen),傳統的解讀是出生的地點必須在美國本土或海外駐軍區。奧巴馬在任期一直受到特朗普質疑,他並非在夏威夷出生,所以沒有資格擔任美國總統,最後奧巴馬要公開展示出生證明文件;但曾經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共和黨德州參議員告魯茲Ted Cruz,眾所周知他在加拿大卡加里出生,但父母是美國人,卻沒有人挑戰他競選美國總統的資格。這樣解讀是否說明,在美國本土出生並非關鍵,父母在他出生時的國籍才最重要?新的解讀演繹也解決不到問題,就有修訂案的產生。這些年來,美國憲法曾經通過27項修訂案,來應付環境轉變所出現的新的問題。修正案按時制宜確立一些沒有詳細列明內容的憲法,例如美國女性的投票權,要到1920年第19修正案通過才得到確立。小羅斯福總統四次競選總統成功,1951年通過第22修正案,限制總統最多只能兩次當選,加上不超過兩年以副總統身份接任總統職位,總年數不會超過10年;這本來是大家的共識,但坊間有傳特朗普有意再度連任,姑且看看他有沒有方法重新解讀第22修正案。黑字白紙書寫成的法律文件,不可能預測日後所有會發生的事件,預留了修訂及解讀的空間,有助應付未來會出現的矛盾,到時再由法院判決或由國會重新立法處理。
解讀的空間與時並進,有助維護憲法的穩定,但解讀要得到立法機關、司法部門及國民的認可,才能保證制度行之有效,例如參議院通過否決特朗普的行政指令,本來眾議院經過一段日子也要表決,但眾議院議長約翰遜將今屆議會餘下的任期當作「一日」處理,避過若干日後,眾議院也要進行表決。國民能否接受這種「千年如一日」的解讀,則要拭目以待。
總統行政權力無限擴大
民主制度中的權力制衡,也有類似的情況。在美國三權分立的原則上,立法、司法、行政各有使用權力的範圍,但留有模糊空間,讓真正發生衝突時再作處理。總統制行政主導,但執行權力時會受到議會及法院的監察和規範。以往總統使用行政權力時會自我克制,不隨便擴大越界。電影《舒特拉名單》中集中營的納粹主管有權任意殺害營內囚犯,舒特拉便勸告他,權力的真諦表現在有權卻不使用,有權不用,才是對權力風度智慧的表現。這種勸勉對於愛面子、重視旁人怎麼看自己的君子或紳士有説服力,卻無法令有權不用白不用、撕破面子的流氓信服。特朗普上任100天,將總統行政權力無限擴大,當一些指令,譬如驅逐令被法官否決,白宮發言人就指,低級法院無權干預總統行政指令,反映原本行政與司法中間的模糊空間不再存在,直接導致行政權力與司法權利的交鋒。美國憲法對於權力的使用和限制有很多空間,可以用來處理以前預料不到的情況。出現有權用盡的總統,只不過考驗了其他權力機構和人民的接納程度,並不表示制度有瑕疵。因為民主,最終以當下本土人民的主意為依歸,只要有選票的國民願意接受,旁人無法干預。
江大惠(多倫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