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 「友」 引力˙愛恨臉書
作為學生工作者的我,當時對這網上玩意仍未有所聞,當然也談不上為她提供任何解決良方。翌日,憑著僅有的資訊,我登上了臉書的網頁,註冊成為用戶,開展了悠長的「臉書旅程」......五年前的3月天,我在AFC使者協會舉辦的「中學生春令會」遇上了一位憂心忡忡的母親,向我不停訴說她的孩子新近在互聯網上,迷上了一種新玩意--可以與不同地方的人結交為「朋友」,時常花上大量時間分享生活瑣事,甚至互報行蹤,交換照片等等。
臉書世界˙萬友引力
回顧廿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,互聯網上的社交模式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:從ICQ到My Space,從MSN Messenger到臉書,還有過去一年最新興的Whatsapp或Talkatone等。就以臉書為例,是甚麼原因令年輕人對這等社交網絡如此趨之若鶩?
* 天涯若比鄰:臉書完全取代了上一代朋輩之間的書信往來,在地球上相隔千里的朋友,現在可以透過臉書跨時空聯繫起來,緊貼程度比同一屋簷下的親人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就算錯過了遠方好友的重大日子(例如:畢業禮、婚禮、孩子出生等),我們都可以從臉書的照片或錄像裡重溫往日的精彩片段,即時分享千里之外的喜悅。
* 我有我天地:臉書的另外一個特色,就是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向外界報道自己的狀況或行蹤 (Status),從生活瑣事到國家大事,都會出現在臉書當中。透過塗鴉牆 (Wall) 的留言,每個人都彷彿成為自我天地的小記者,無分日夜將自己的行蹤、心情、意見、照片、錄像等通通放在網上,好不快哉!
* 認同與肯定:臉書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它的互動性。當一個人在塗鴉牆發表了意見、上載了新的生活照,又或是轉帖了其他有趣的片段之後,他的朋友便能夠即時瀏覽,亦可以按下喜歡 (Like) 或直接留言回應 (Comment),實在切合年輕人的一大特性:渴求朋輩之間的認同及肯定。
網上天空˙危機四伏
(1) 朋友貴多不貴精:根據臉書的官方數字,平均每個用戶擁有達130個「朋友」,這亦造成社交網站上的新興現象:朋友貴「多」不貴「精」,不少人以擁有過百甚至上千的「朋友」為榮!結交朋友,本是成長階段的重要一環,可是在網路世界所結交的朋友,往往闊度有餘,而深度卻有所限制 (width without depth)。互聯網雖然可以將相隔千里的人拉近距離,但卻將身旁家人的距離扯遠,實在有點兒得不償失!
(2) 個人私隱的問題:透過狀況或行蹤的分享,臉書確實好像有很高的透明度,卻也帶出了「個人私隱」(privacy) 的問題。在一個「個人私隱」極受重視的年代,有人將自己的出生年、月、日,甚至其他敏感的個人資料於臉書上公開,大可構成相當程度的危險。很多時候,我們希望透過臉書知道別人的音訊,可能並非真正出於關心對方為出發點,反而夾雜著「好奇」或「八卦」的心態。此舉對真正認識別人或建立深厚的友誼,並沒有多大的幫助。
(3) 一心多用的假象:在互聯網盛行的今天,年輕人每每嚷著,沒有電腦便不能把學校作業完成。可是,我們經常看見的情況都是學生們在處理功課時「一心多用」:一面用耳機聽著iPod播出的音樂,一面在電腦屏幕登入臉書與朋友聯繫,再加上看不時響起的手機短訊提示。雖然新一代的電子產品常常強調「多工作業」(multitasking),但美國史丹福大學一份研究實驗卻發現,當人處於一心多用的狀態之下,無論在思維、理性分析或是記憶力方面,表現往往都及不上專心一意地工作的人。一心多用地多工作業,似乎只適用於電子產品,我們實在需要幫助下一代,培養一心一意的專注能力。
(4) 機不離手的困惑:在智能手機並未普及的年代,年輕人上網都有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。可是,近年隨著「萍果電話」iPhone及其他智能手機的面世,新一代的網上活動已經延伸至家居飯桌、學校課堂,甚至街上任何一個角落。人手一機,機不離手的現象,更是在年輕人當中司空見慣。過往只是偶有閒暇才進入的臉書網站,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每時每刻不能或缺的生活「必需品」。近年甚至在心理健康研究上,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「離線焦慮症 (Disconnect Anxiety) 」。其中一個調查發現,當受訪者與智能手機分離,或未能在網上連線 (online),有近七成人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安與焦慮。新一代機不離手的現象,背後所衍生的網上成癖 (internet addiction),已經不單止是時間管理的層次,更直接指向心靈層面的治療。
在乎肯定˙在乎同行
作為關心新一代的學生工作者,面對眾多身心飽受互聯網轄制的下一代,看見眾多父母無助與無奈的眼神,我仍然相信:「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人」。臉書讓我們明白,每一個年輕人的心底,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。
傳統中國文化內斂而含蓄的特性,不一定叫新一代可以在父母口中找到所渴求的肯定;不妨鼓勵年輕人,嘗試轉向那深愛世人的天父上帝,就能經驗到那份在人間找不到的認同,以致得到重新的肯定,並知道自己的身份--「我是誰」;為人父母者亦需向上帝支取新力量,與下一代在成長路上繼續同行。
鼓勵家長們要認真正視上述問題,不妨參加有關講座,好好學習如何在媒體年代教養新一代。
陳基舜(基督使者協會總幹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