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上活動頻繁切要保護自己
隨著網上活動越趨頻繁,大家在享受箇中方便及好處的同時,也要懂得保護自己,免被不法之徒或網上惡霸有機可乘。按2010年加國統計局有關加人使用互聯網的調查顯示,近七成用戶上網處理銀行戶口事宜、近六成人士使用社交網絡、逾五成使用者在網上訂購商品或服務。其中7﹪互聯網用家的個人資料曾被誤用,逾1/3人士更收到詐騙者要求取得個人資料(如銀行戶口號碼或密碼)的電郵。
越來越多的人愛以個人博客及社交網站等分享個人資料,她忠告用家們必須研究網上互通消息的性質,瞭解他人如何運用自己的個人資料。
* 盡量提供最少的個人資料。若對方要求你的出生日期、電郵地址或其他細節,要問明原因,如無必要便應拒絕。
* 惟有在安全的方法下才提供敏感的個人資料(如信用卡或銀行戶口號碼)。要是你在網上填寫申請表,要看到視屏右下角的掛鎖圖標才進行。不要以電郵傳遞敏感資料。
* 工卡號碼是你身份的重要鑰匙,要小心保密。
* 選擇艱難的密碼,如將數字、大小楷字母及符號等混合其中。
* 不要接受不認識者成為朋友的請求。
* 在網上上載資料需謹慎,要三思其帶來的影響。例如,你跟朋友歡聚的相片或已可洩露出你的住處、學校、汽車等細節。
麥基爾大學研究網絡欺凌問題的沙欣謝里夫教授 (Professor Shaheen Shariff) 認為,網上欺凌對受害者產生種種負面影響,包括自我形象低落、感覺無助、抑鬱等。「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,可能仍沉浸在傷害之中,並完全扭轉人生的看法。網上欺凌的問題是,它可觸及無限的觀眾,而被害者則可反覆受到傷害。」如2008年,安省杜蘭區一個13歲女生,在臉書持續對另一名女同學進行語言攻擊,內容更涉及死亡威脅;受害者的父親得悉後即時通知臉書,並取得其協助,將這網上惡霸的戶口關閉三次,然而她繼續更換新帳戶攻擊受害人。最後受害人的父親報警,而校方也將此惡霸開除,事件才告終止。
社交網絡已是孩子日常生活一部份,令他們更易成為網絡惡霸的攻擊對象,父母最好的應對措施是防範於未然,於孩子開始使用電腦時,跟他們討論其網上活動及定立規則,以減低使用互聯網引致的風險。加國有關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教育網站 "Be Web Aware",為家長及其子女提供下列預防貼士:
對孩童:
* 跟孩子商量後制定上網協議書,並清楚列明正確網上行為準則。研究發現,若父母在家對子女某些活動有明確指示,孩子違規的情況會大為減少。
* 不可提供個人資料或跟朋友分享密碼。
對青少年:
* 跟他們討論網上互動的性質,特別是要他們負責任地使用互聯網。若發出露骨的短訊或照片,也屬網上欺凌的一種。
* 教導他們永不在互聯網張貼或說出任何他們不想公告天下的話、圖片或影像。
* 調查發現,只有8 ﹪的年輕受害人會向父母反映問題,因他們害怕會被奪去使用互聯網或手機的機會,所以家長應提醒孩子受到威脅時,要向他們求助,並要立時採取行動,否則,便是默默認同惡霸的行為。
* 家長樹立良好的上網榜樣。
家長教導子女對付網絡欺凌的應對方法:
* 停止--離開事發地點或終止活動,如聊天室、網上遊戲、即時短訊、社交網站等。
* 截斷--不接受或回應惡霸發出的任何訊息。
* 報告--跟父母報告受網絡欺凌的事件。若情況涉及生命威脅等問題,應該報警。
* 儲存--儲存任何騷擾、威脅性等訊息,並轉發到所屬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(如hotmail或gmail)。大多數的供應商備有適當使用服務的守則,防止用家透過互聯網騷擾他人,包括孩童在內。
朱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