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處理

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七月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處理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處理
一種全身免疫功能失調疾病
手指和脚趾彎曲變形,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徵狀之一。所謂類風濕性關節炎,是一種以全身小關節為主的非感染性炎症,其特點為關節破壞,甚至變形,更可能導致關節功能退化乃至喪失。此病發病機制複雜,病原或抗原至今未明,亦被視為一種全身免疫功能失調的疾病。西醫本無「風濕」之名,僅有「關節炎」的分類,但普遍認為此病與「濕」有關。實際上,「類風濕性關節炎」的英文為Rheumatic Arthritis,其中Rheum原意為分泌物或稀薄黏液,與「含水」或「濕氣」有關,不過,西醫對「風」的概念則較為陌生,「類風濕性關節炎」一詞的命名,或許正是借用了中醫「風濕」病名的概念,猶如「傷風」一詞般。因為風與濕皆非肉眼可見,也非顯微鏡或儀器所能偵測,為了區別於中醫的「風濕痛」,西醫便在名稱前加上「類」字。
全球的發病率約為百分之零點零五
我們對風濕的認識,多源於長者口中的「風濕骨痛」,或童年時從收音機廣告中,聽到的「驅風活絡油」、「風濕鎮痛膏」等名稱;加上老人家常提醒年輕人不可貪涼:夏日不可躺在地板上睡覺、洗頭後必須徹底吹乾等,否則恐有風濕後遺症。事實上,長期睡臥濕地、在空調房工作,或跌打損傷後未妥善處理,導致瘀血停滯,每當天氣變化,如風雨將至,體內瘀血因氣壓改變或冷熱交替,便會引起關節疼痛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,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全球的發病率約為0.05%,其中以40歲左右為高發年齡。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關節對稱性紅腫與炎症,最具代表性的即為「晨僵」——清晨起床時關節僵硬,活動後方能逐漸緩解,伴隨關節活動受限等表現。進入中晚期後,關節可能出現變形、畸形,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,晨僵時間明顯延長,皮膚亦可能出現「風濕結節」(即皮下結節),其他病變還包括眼部病變、血管炎、體重減輕與貧血等。
中醫早有研究類風濕關節炎
早在17世紀,歐洲已有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記錄。在馬德里博物館內一幅荷蘭人物的畫中,一位婦人的手部,便顯示出手指明顯彎曲變形的情況,顯示此病早在歐洲與北非地區已經存在。在中國,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究與治療,已有兩千多年歷史。此病屬於「痹症」範疇,又稱「頑痹」、「尪痹」或「厲節風」,其發病機理可分為外因與內因:外因如於潮濕環境中居住或工作、涉水冒雨、氣候劇變、寒熱交錯,導致風寒濕邪侵入身體關節,使氣血運行受阻,進而發病;內因則包括先天體質不足、後天失調、勞倦過度,損傷肝腎,或氣血虧虛、運行不暢,造成經絡阻塞、關節肌肉受影響而致病。中醫治療原則為祛風、散寒、除濕、清熱、舒筋活絡,也常輔以飲食調養。風濕病者應避免吃生冷食物
中醫非常重視飲食與健康的關聯。由於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而風濕病多因氣血運行不暢,或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故風濕病患者應避免進食生冷食物;除冷藏與未煮沸食物外,寒涼食物如西瓜、豆腐、涼粉、綠豆、香蕉等亦宜避免。此外,應減少甲殼類海鮮攝取,因其性寒,且可能因異型蛋白引發免疫反應,誘發關節痛。同時,也應避免高脂、高膽固醇及高鹽食物。相對地,應多攝取鈣質及維生素A、C、E,以增強骨質,預防骨質疏鬆與相關疼痛。
馮新偉(中醫博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