區傑棠從書法、繪畫到建築
人稱「區Sir」的區傑棠
如果在香港乘搭地鐵,一定會看過港島線與及將軍澳線各站名的書法,那是區傑棠老師的墨寶。移民前,他在香港地鐵公司從事建築設計超過20年,移居卡城後數年間,亦參與過好些建築項目的設計,現正致力於傳揚中國文化藝術和寫書。
回顧往昔,他自言神所賜的恩賜和興趣,從來沒有白費;有了祂的安排和預備,他越發放心繼續往前行。
區Sir墨寶
傳揚中國文化藝術
人稱「區Sir」的區傑棠,從香港移居卡加里差不多六年,現於學校、社區中心等擔任導師,學生由8至50歲不等。他希望將繪畫和書法藝術,跟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貫連。他認為,「理論跟實踐同樣重要,缺一不可;以書法來說,如何起筆收筆、字的構造、空間感的表達等都有一番學問。」用英語教授抽象的意念,區Sir可謂駕輕就熟:「外國人特別熱衷我國文化,一旦決心學習,便會認真投入。雖然他們對中文一竅不通,但卻能由圖畫入門,學習書寫中文字。」區Sir指出,唐代書法理論跟現代西洋藝術理論十分相似,他將兩者融匯貫通,使他們更易理解吸收。閒時,他還為社區報章撰寫專欄、舉行講座,一心致力傳揚中國文化藝術。
遠赴英國修讀建築
區Sir憶述當年父親作在他身上的一件美事時,說:「那時我還未上學,爸爸卻送我一支毛筆,從此便開啟了我的書法和繪畫人生。雖然我從小就拙口笨舌,但神卻讓我有極佳的手眼協調能力,又賜我與生俱來的藝術興趣和觸覺。」他曾立志成為畫家,可惜遭到區父反對,所以未能如願。
後來,在大專攻讀設計期間,他偶然看到一幀倫敦國家大劇院(London National Theatre)的照片,因而引發他遠赴英國大學修讀建築系。「我覺得書法跟建築的基本概念很相似,兩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承的;特別在結構方面,書法著重線條和空間,建築則講求框架和空間;書法是自我表現的工具,而建築注重功能──由無變有,將幻想和可造性加以平衡,供人使用,這正是其饒有趣味之處。」在英國求學時,曾有同學詢問他有關中國建築的問題,但他卻無言以對,為此激發了他研究中國文化的心志,漸有所成。
區Sir墨寶
從事建築設計20年
移民前,區Sir任職香港地鐵公司建築部,從事建築設計超過20年,留下許多難忘回憶。「還記得進行機鐵工程時,一班建築師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,老闆叫各人把作品鋪展開來,讓合作計劃的英國著名建築師Terry Farrell等人評賞。沒想到,名家認為我的設計最好,令我感到異常興奮。」區Sir的才華其實早已露出頭角。
以書法寫出來的香港地鐵站名,正是區Sir的傑作。「在80年代中,地鐵公司有意為每個車站的月台添上新裝,好讓匆忙趕路的乘客,能輕易辨認出上落的車站,結果,外籍老闆提議我以書法來達標。」為此,他特意請假兩個星期,在家裡埋頭苦幹,他坦言自己曾花了許多時間和心機去寫,尤其是筲箕灣、鰂魚涌等站名,線條有疏有密,倍添難度。在開幕禮時,他仍擔心這個大膽的嘗試會招來劣評,怎知反應之佳出人意表,不少外國遊客都慕名來找他,從而結識了一班朋友。
自此,他亦展開了一個超過十年的大計--為地鐵書寫港島線及將軍澳線等各站月台的名稱。透過他的筆法、線條與空間的處理,教人感受到書法並非曲高和寡,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環境的藝術。
從輔助橋改為吊橋的香港鰂魚涌站
雖然區Sir在地鐵公司主責設計創作,但經常要解決好些技術性的問題。「在原先的設計藍圖裡,當年炮台山和鰂魚涌地鐵站應該有一道輔助橋,但因中途出了亂子,我惟有將之改為吊橋,得以順利過關。」他承認,工程進行時,面對的突發事件不勝枚舉,需要極強的應變力和敏捷的反應。
修讀建築幹勁為先
區Sir指出,現今的建築系大致可以分兩個派系--以藝術或技術為本。前者著重創意、想像力,沒有標準答案或解釋;後者則注重建造、管理,較為直接。然而,兩者均需有美術基礎,畫畫是重要的一環。他重申,最佳的訓練方法就是,平常多觀察、寫生,皆有助提升思維和畫功。區Sir寄語有志入行的年輕人:「想成為建築師,關鍵是個人的幹勁,而我們講求的則是團隊精神。精通電腦技能是必須的,因為做起事來才會得心應手。如果希望日後能登上領導地位,那就應以藝術為本的方向,繼續進修,並隨時要有心理準備,教授可能會把你的作品批評得不值一文,卻未必代表你不濟。有時,批評可能是讚賞的方法呢!」這是區Sir的金石良言,值得參考。
在卡城設計的建築物
放心向前執筆寫書
2006年底,區Sir前往卡城定居,一個月後已經找到工作,最感恩的是,居然可以返回「老本行」,為此,他感謝神不已,讓他有機會設計商住兩用等建築物。「對我來說,概念設計完全不成問題,反而卡城的建築規例和要求跟香港大不相同,需要重新學習適應。例如,我要小心根據建築物的大小,計算出該有多少個地下停車位,在香港卻鮮有這樣的考慮。」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,經濟放緩,不少發展商都選擇撤離卡城,區Sir隨即失業。當時正在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他,深感挫敗沮喪,不知如何是好。某天,他在路上踱步時,清楚聽到一個聲音:「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,不用擔心。」其後,卡城大學持續進修學院附屬耆英學院(Senior College of the Facul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gary)的創辦人周牧師便提議他重執教鞭。藉著這事件,他再一次經歷到神完全的安排和預備,故此,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信心,隨神前行。
區Sir的心願是,出版兩本有關中國建築和書法的書籍,現正在進行的階段中。他直言,「許多人仍然沿用當代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資料,可見這方面的研究不多;我的研究對象是少數民族的民居,重點在於環境改變如何影響建築物的形態。」區Sir現已完成了十多萬字,所欠的是到安徽以西一行。
靠著神,區Sir的人生下半場,將會是十分地精彩和充實。
寶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