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元區的深層次矛盾
若要真正解決歐債問題,讓歐元區可以保持長久穩定,並不能單從政府滅赤、減輕債務著手,必定要處理當中的深層次矛盾。
近年投資者漸失去信心
從表面上看,歐債問題是源於2008年金融風暴後,歐洲各政府出現龐大赤字,導致負債颷升;就以愛爾蘭為例,2007的國債只佔全國生產總值的25%,但為了拯救國內銀行體系不會因壞帳而崩潰,負債比率在短短三年間升至接近100%。在2008年前,大部分歐元國家都被認定為極低風險,包括意大利、西班牙等,利息負擔長期處於低水平,但近年投資者卻漸漸失去信心,利率一步一步被推高,甚至有分析認為,某些歐元國家的債券已被市場推至一個不合理的水平。
若然核心問題來自國債高企,何故美國的債務和意大利相若,但投資者的反應卻是天淵之別?就以十年期國債的利率作比較,美國是1.5%,而意大利卻接近6%,利率愈高,一般代表風險愈大;當然對美國的經濟前景較樂觀,認為美國債券較安全,可說是無可厚非,但卻不足以解釋意美二國之間的息差,特別是從不同金融衍生工具的定價,可計算出今日市場對意大利國債的風險評估比美國高出七倍。
無法再償還欠債而違約
投資者對美國能如期還債的信心,並不單單取決於其經濟實力,更重要是美國政府可在必要時發行美鈔,以解決財政困難,俗語說是「印銀紙」;雖然並非長遠之策,但總可解燃眉之急。相反,因為意大利屬於歐元區,沒有自己的貨幣,所有政府開支,都必須從稅收或向外借貸而來,如果市場一旦失去信心,意大利可能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,一時間無法再償還其欠債而違約;情況就好像一間債務繁重的公司,因無法向銀行借錢,惟有結業清盤。希臘、愛爾蘭和葡萄牙都曾先後因無法在正常情形下,在金融市場借貸而陷入危機,最後幸得歐盟各國聯手相助,才能暫時度過難關。
各成員國生產力存差異
歐元區另一個深層次矛盾是,各成員國之間的生產力出現很大差異。在過去十年,德國工人的競爭力不斷提升,超越其他歐元國家,導致出口強勁。假若從來沒有成立歐元區,歐洲各國仍然擁有自己獨立貨幣,德國馬克的市值定必上升,其他國家的幣值理應下跌;但在歐元統一貨幣的情形下,歐元的匯率就只有在各國之間取一個平均數,對於生產力較弱的國家而言,歐元匯率則因德國的存在而長期偏高,無法向下調節,從而增強出口競爭力。歐元其實和加幣十分相似,試想像歐元各國就如加拿大各省,德國代表亞伯特省,意大利代表安省,由於亞伯特省的石油,加幣匯率近年處於高位,但卻不利於安省的製造業。
因此,若要真正解決歐債問題,讓歐元區可以保持長久穩定,並不能單從政府滅赤、減輕債務著手,必定要處理當中的深層次矛盾,其中包括:如何可令市場重拾對歐元國家的信心,及對競爭力較弱的國家提供幫助。
納言(加拿大多倫多)